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以历代塞外游牧人口的南移和中原农耕人口的北移及农、牧人口的叠移为前提,以农、牧民族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民间自由贸易关系的发展为动因,以历代长城文化带的演变,尤其是它的过渡功能和内边疆形态的变化为脉络,以明末长城地带民族贸易市场的兴盛和清代“满汉一家”的政策的颁行为标志,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时期整个亚欧大陆农牧世界二元一体化的历史缩影。

打开世界地图,由东起东北亚的大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向西直至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划一横线,将亚欧大陆区划为两部分1:横线以南多为湿润的平原森林地带,宜于农耕,其中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等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农耕中心。横线以北多为干燥的高原荒漠地区,与农耕地带平行,东起西伯里亚经中国东北、蒙古高原、中亚、咸海、里海以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带,其核心地区是蒙古高原至中亚一带。亚欧历史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以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个区域长期的双轨发展,同时又发生和发展两个世界的各种交往和矛盾,构成近代以前整个世界历史的基本内容。中国的版图兼有南北农牧两大区域,也注定有相同的发展路线,由周秦到明清,长城内外的对峙,农牧民族的分合,正是人类历史上农牧世界二元一体化的历史缩影2。农、牧世界的二元一体化发展,首先是以农牧民族人口的迁移和融合为前提的。纵观中国农牧人口迁移史,游牧民族的迁徙和人口移动不仅次数多、规模大,而且成为其它民族人口迁移的重要动因。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迁徙与人口迁移的方向,基本上是南移和西迁。形成这样的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于中国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高原及其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带,由此向北是贫瘠的高寒地带,向东过兴安岭是太平洋,只有向南和向西才有迁移的余地。

中国历代游牧人口的南移与西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扩展型为主,归附型为辅。扩展型即游牧民族强盛并建立政权后,以军事侵略为先导,向中原地区大规模南移,所谓“逐鹿中原”、“南面而王天下”者是也。归附型南移即游牧帝国衰弱时向中原王朝投附,或被中原王朝分化招纳而引发人口南移。扩展型南移是历代游牧人口南移的主要形式,归附型南移往往只是扩展型南移的补充形式。

历代游牧人口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南移,并成为一种规模性的现象,既有经济上的动因,也有环境上的根源,更有各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因素。在古代世界中,人们只能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用肩挑背驮完成运输任务,唯独游牧民族有着骑马驾车长驱千里的条件,加以驯养动物的经历和逐水草而生的传统,决定了他们好动好胜的性格,所以一遇环境的变化,或是有了新的物资需求,就必然有迁徙的现象。但是直接的背景还是各游牧民族组成政权、形成强大的武装、并以此为后盾去推动每次人口的大迁移。从历代北方游牧政权递嬗与外侵的表格中,就不难看出问题的真相。

政治名称核心主体南侵对象西侵对象时间(年)北狄潞国赤狄国北狄各部周诸侯国 ?-588BC匈奴挛氏匈奴族人秦汉王朝西域诸国209BC-216鲜卑檀石槐部东部鲜卑人魏晋王朝乌孙国135-181柔然郁久闾氏柔然人同上西域诸国402-555前突厥阿史那氏突厥人隋唐王朝同上552-630薛延陀壹利吐氏薛延突厥人同上 628-464后突厥阿史那氏突厥人同上西域诸国679-745回鹘药罗葛氏回鹘族人同上同上744-840大契丹(辽)迭刺部、大横帐契丹族人五代北宋喀喇汗国907-1125西夏拓拔党项党项人宋王朝 1038-1228金完颜部女真人宋王朝 1115-1234蒙古尼伦部蒙古族人南宋王朝西辽、中亚等1206-1279后金建州女真女真人明王朝 1616-1644

表中所列十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向西域和向中原王朝发动过武装侵略,虽然他们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都赶不上南边的农业朝廷,但在军事技术方面却拥有诸多优势,所以每次南侵都给中原王朝以巨大的冲击,或臣服中原王朝,或迫使中原王朝向南撤退。伴随每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来的,便是这些游牧民族向西开拓疆土与形成新的民族;或是向南扩展地盘,把一批批游牧人口带入长城以南,定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甚至迁入更南边的江淮地区。有的政权,如北魏、辽朝、金朝等游牧人建立的政权,不仅打败了中原农业朝廷,而且也变成了统治中原地区的农业王朝,随其迁入的游牧人口都迅速融合为农业人口,这是游牧人口扩展型和归附型迁移的共同结果。其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十次高潮:

一、夏商周时期

第一次高潮:商周时鬼方人民南移。唐虞夏商之时,在北方和西北方,古史记载有荤粥、险狁、鬼方等族称,他们都是游牧民族。其中土方和鬼方居地在今山西、陕西及其以北地区,势力强大。至商代后期,鬼方人口开始迁入中原地区。《史记·殷本纪》云:“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即鬼侯,西伯昌即周文王,鄂侯之地在今河南沁阳。周灭商后,鬼方人口大规模迁入中原。周成王给晋国的怀姓九宗即鬼方之隗姓人口,周室东迁后,鬼方隗国与晋、霍、虢等诸方国一样,成了周王朝的诸侯。

第二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戎狄人口南移。东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统称戎狄,其中狄族势力最大,分三个主要支系、即赤狄、白狄、长狄。北狄在春秋时期曾建立国家,赤狄就在晋北建立潞国,与华夏诸国对抗。及西周末东周初年,中原内乱,周室失统,戎狄乘机进入内地。周幽王时,申侯招引西戎,杀幽王于骊山下,使西戎占据周之焦获,居于泾、渭之间。周襄王时,辊招引戎狄共伐郑,襄王母惠后又引戎狄迫逐周襄王而立王子带为天子,致使戎狄入居于陆浑,东至于卫。至春秋末年,燕北的山戎已直据泰山之侧。与此同时,东北边的东胡、楼烦之戎亦相继南迁。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于云中、原阳置“骑邑”练兵,招引林胡、楼烦人进入内地。另外,春秋时期,由于晋国的进攻,北狄越过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迁徙,于公元前662年进攻河北邢台地区的邢国,齐桓公纠集齐、宋、曹三国军队救邢,狄人又于公元前660年突然分兵南下伐卫,灭卫国,占领了卫国都城,然后又于公元前659年再举攻破邢国,占领了太行山以东、燕国以南的广大地区。邢国君臣迁都于夷仪(今山东聊城),以躲避狄人。齐桓公沿黄河、楚丘以线筑城设防,以阻止敌人渡河南下,实则是承认了狄人对华北平原南部的占领。论文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B=bk6;)@NG+ifd=SKO:legY=,iPG.*G66wen.com&_C%-S#J ;oK RJ6/fZM;rEvS&

第三次高潮:秦汉匈奴人和乌桓人南移。匈奴,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自战国末年以来,匈奴不断地由蒙古高原南下侵扰,表现了向南扩展的趋势。秦末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南下,冒顿单于南越长城,占据河套、阴山及冀北、山、陕一带。西汉初年,刘邦与冒顿单于约为兄弟之国,并以“和亲”换取边境安宁。汉武帝时,遣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却敌千里。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人归汉,汉朝将他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沿边五郡,称“五属国”。此后,匈奴内讧,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降汉成为汉朝统治下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北匈奴独立于汉朝之外,多次遭到汉兵攻击,部众也不断归附汉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车骑将军窦宪与南匈奴三路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大败,部众八十一部20余万人归附汉朝。东汉末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每部立一贵族为帅,并派司马监管,使内迁匈奴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与匈奴内徙的同时,乌桓人在汉代也大量南移。乌桓为东胡的一部分,东胡被匈奴击破后,部分散居乌桓山,称五桓,属匈奴左地。汉初,乌桓分布于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带,为摆脱匈奴人的奴役,纷纷南迁,汉政府设置护乌桓校尉,加强管理。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辽西乌桓皆居塞内,布于东汉缘边诸郡。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镇乌桓,得降众二十余万。曹操观师易水,代郡、上郡乌桓前来归附。从此,绝大部分乌桓皆臣属曹操。

第四次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五胡”指原在北方和西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至魏晋时期,他们大都由塞外迁徙到中原,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南移潮流。这一南移潮流,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由三国到西晋末年,“五胡”人民大量自发内迁,使中原地区“华夷参半”;十六国阶段,北部中国先后出现了“五胡”各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各政权为掠取兵源劳力,大都推行强制性的移民政策;北魏前后为第三阶段,北方游牧人口进一步南移并全面汉化。这一时期,除了“五胡”南迁外,塞外柔然、丁零(即高车、敕勒)等游牧民族也都大批归附塞内。

三、隋唐两宋时期

第五次高潮:隋唐时突厥人南移。突厥原是铁勒的一部分,公元6-8世纪中叶活跃于中国北方草原上。隋唐初年,突厥汗国进入极盛时期。其首领沙钵略可汗于开皇二年(582年)率40万铁骑南下,被隋军八路大军击败。第二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开皇四年(584年),沙钵略可汗率部众南入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呼和浩特),接受隋朝统辖。启民可汗统治时期,突厥人口开始归附隋朝。隋末丧乱,东突厥又雄距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25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