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偶然事件不能改变历史方向——以1644年为例


前几天,笔者在“学说连线”网站上看到青近军撰写的《封建社会的正常延续与资本主义的意外崛起》一文,立即产生一个疑问:“意外”是什么意思?是人们事前没有想到,还是事件本身就不可预测?打开正文,看到作者所谓的“意外”,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兴起是几个偶然因素引起的。笔者按照作者姓名查寻,又找到作者的另一篇文章《1644年:历史发展中混沌的一页》(以下简称《1644年》),在该文中,作者表述得更为明确: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一些偶然事件能够改变历史的方向。该文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对因果关系的分析扣人心弦,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叙述和分析给予介绍,然后再谈谈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作用的看法。

一、“降书”事件没有改变历史方向

在《1644年》一文中,作者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如果“偶然”不起作用的话,历史就将蒙上神秘的色彩。

作者把历史过程分为正常发展和混沌状态两种情况,认为历史处于混沌发展阶段时,偶然事件就能够发生显著作用。作者认为,1644年就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混沌状态的一页:

1644年元旦,由明末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的“闯王”李自成,在古都西安建立了他的农民王朝,由众头领部属拥戴,登基做了皇帝,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然后,他即挥师东进,一路势如破竹,攻关夺隘,沿途明朝官将,大都或不战弃城而逃,或开城门投降归顺,短短二个多月时间,“大顺”军便从西安打到北京。破城之际,大明王朝的最后统治者崇祯皇帝,于三月十九日自缢于皇宫内的煤山,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灭亡。……但是,由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主动降清,致使只有区区十万兵马的清军,竟打败了李自成亲率的二十万“大顺”东征军,于五月二日打进北京,继而南下逐鹿中原、统一全国 ……

为什么在混沌阶段,偶然事件能够发生重要作用呢?作者从哲理的高度作了如下阐述: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混沌”阶段,实际就是一个原有趋势、原有通道、原有发展规律已被打破、已经失效,但新的趋势、通道、规律又尚未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事物发展的方向已完全失控,而它终究会朝哪一个方向前进,也失去了所谓必然性。在此期间,任意一个小小的、在以前完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素,则有可能拨动着历史天平向着何方倾斜。 ……人们常说“北京的一只蝴蝶无意煽动几下翅膀,却在纽约变成了一阵风暴”,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都发生在种种因素正好同时配合之际。……一场暗杀奥匈帝国王储的行剌,可以最终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但比那王储重要得多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身亡,却仅仅让世人惊异了几天就波平浪静。……同样的因素在一个场合下,能够起到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作用,但到另一个场合中,却可能完全无济于事,没有任何作用。在这里,事物发展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清朝灭明的事件本身并不稀奇,因为在明朝以前,中国已经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许多人力图从大量纷纭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性和必然性。但是《1644年》的作者注重的是偶然事件,认为1644年的一些偶然事件改变了历史的方向。作者举出了李自成率军向北京进发途中的一次事件作为例证:

李自成元旦在西安称帝后,随即率领“大顺”农民军东征,向北京进发。渡黄河入山西,攻关破城,一路顺风。不料,在二月二十一日攻打宁武关时,却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对手、守关总兵周遇吉。周是来自关外锦州卫的将领,颇有领兵作战经验,还抱有死战不降之决心。一时冲进城的几千名农民军,都被周遇吉的明军全部围歼而亡。李自成的大军连攻数日不克,折损了四名大将,伤亡惨重。最后李自成以人海战术拼力进攻,总算将已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宁武关打下,杀死了周遇吉。(因为此役付出代价太大,农民军破城之后,竟然进行了屠城,以泄愤怒。)

宁武关一战李自成虽胜,却损失太重。东进京师途中尚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关等地,均有重兵把守,倘若都象这宁武关一样如何能打过去?于是李自成决定回师西安休整,待他日另走他途东进京师,议定第二日一早即拨营班师回陕。

不料,当夜李自成却接到了把守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姜瑞、王承胤同时派人送来的降书,于是又连夜召集会议,改变回师计划,重新挥师东进,直向北京,从而演出了他率数十万“大顺”农民军进京的轰轰烈烈的一幕。

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正好在李自成即将退兵的当晚送来“降书”,确实是一个极偶然的情况。作者认为,如果两总兵的“降书”不是在当夜送到,那么李自成就将回师陕西休整,以图再战,而1644年就不会集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故事。如果李自成不进北京城,那么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就不会轻易让清军入关,当然也不会有降清之举。 所以这两封降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应当承认,这一事件确实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这一事件是否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却是大可疑问的。

直至现在,人们在评价人物和事件的作用时,对大部分问题还不能给予定量分析(只能给予定性分析),往往只能判断它们是起了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是加速还是延缓了社会进程,而对历史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则只能用“重要”、“重大”、“主要”、“决定性”等形容词给予一些描述性的说明。但从科学上说,缺乏定量分析,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同一事件,有人认为具有积极作用,因而力图说明其为何具有积极作用;另有人则认为具有消极作用,所以就力图论证为何具有消极作用;而辨证论者则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某一事件可能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应当全面地看问题。历史学就在这种争论中消耗了一个多世纪的光阴,至今没有找到可靠的分析方法。一位经济学家讽刺地说,定性分析既可以证明,也可以反驳任何结论。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定性分析什么问题也难以说明。

可惜的是,许多历史事件缺乏必要的资料,大都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于是只好任由历史学家去打扮了。但就历史发展的方向来说,也许不进行定量分析也能得到一个一般看法,认识偶然事件能否致使其脱离一般规律,从而改变历史的方向。;fW"krpW8*?EZ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260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