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础
士的观念。回顾中国古代的历史,至少有三个重要的历史因素对于取士观念的产生并不断得到强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即春秋战国时代选贤用贤的实践、王朝的更迭的特点和缺乏稳定的学校系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2894.html
(1)春秋战国时代诸侯选贤用贤的实践
儒家虽然把按德行选士贡士描绘成是远古社会的现实,并自称要恢复三代的传统。但众所周知,所谓三代传统,不过是儒家假托于古人的一种社会理想,并无多少历史依据。儒家关于选贤任能的主张与其说继承了三代的传统,不如说是春秋战国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各国君主基于其霸业的需要,亟需有知识有才能的辅助之才。在这种背景下,君主们在生死存亡的角逐中,常常不拘一格,争相延聘有真才实学之辈。这一时期为后世留下许多因拥有人才而强国的佳话。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建议,从鲁国迎回小商贩出身、一度并沦为罪隶的管仲,与他竟夕长谈,为其才能所折服,决定拜他为相。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之下,迅速强大起来,跻身于春秋五霸。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强大也是四处寻访贤才,听说流亡楚国奴隶百里奚有治国才能,遂以五张羊皮从楚国人手中赎回百里奚,并求教他如何治国理政,最后拜他为相,授以国政,秦国最终成为五霸之一。还有燕昭王筑黄金台礼聘天下贤人,或信陵君礼遇侯生等众多的佳话,广为人们所传诵。
《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础(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