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苏联解体的民心因素分析


摘 要: 苏联解体是苏联版的社会主义的失败。美苏争霸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在军备竞赛和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经济畸形化;政治生活中,官僚习气严重高级官员盛行腐败,民主几乎被扼杀,个人专断和迷信盛行。种种原因导致了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到改善;党群、干群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离心力;戈尔巴乔夫的日益变味的改革非但不能拯救苏联的社会主义,反而使各种矛盾激化;反社会主义者试图夺取政权的时候,普通的苏联民众持冷漠的态度,苏联很快解体。 关键词: 民心 解体 美苏争霸 腐败 失望

成立于1922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简称苏联)存在了七十多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但由于种种原因于1991年底解体。其解体的原因在史学界也是见仁见智。本文根据有关的史料揭示出苏联的争霸和长期不能纠正农轻重工业的比例使经济逐步病态化。结果,苏联民众的生活长期改善不大。苏联共产党政治生活中的种种腐败现象和在意识形态中不顾实际效果的宣传使普通民众厌恶苏联共产党,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实行政治多元化的改革中,使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苏联民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苏联政权最终瓦解。 军备竞赛背离了民心 二战后的苏联和美国,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两国为推行霸权和瓜分世界,以武力作后盾,长期在冷战中打的难分难解。赫鲁晓夫提出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提出“三和”路线。但暗中却和美国叫上了劲。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出所谓“缓和”路线外交。勃列日涅夫大规模的迅速的加强了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1964年时,在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导弹、远程轰炸机的数量方面,苏联仅有美国的1/5,1/4,1/3强。但到了1970年,苏联在洲际导弹的数量上超过了美国。到1974年,在潜射导弹数量上超过了美国。 项目 国别苏联美国总人口(万人)2613121863军队总人数(万人)363.8206.88陆军人数(万人)182.577.40坦克师(个)464坦克(辆)5000012000装甲车(辆)5500022000机械化师(个)1155伞兵师(个)81海军人数(万人)43.352.23潜水艇(艘)24375(其中核潜艇)8570航空母舰(艘)213主要水面潜艇(艘)243172战斗机(架)7701100预备舰艇(艘)14650空军人数(万人)45.557.8战斗机(架)46503400运输机1300538后备部队人数45——出处: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编《军事力量对比》1979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如此多的军事装备中,美国仅有4项占有优势。另外,苏联领导人关于霸权的理念也是十分可怕的。1973年,勃列日涅夫在东欧各国领导人秘密会议上说:“‘缓和’”是苏联为使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取得绝对优势的一种策略,从而到1985年的时候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自由的行使自己意志吧”。[2]刚愎自用的勃列日涅夫改变赫鲁晓夫谋求与美国同起同坐的目标,全力谋求在对峙中能够震慑对手。在实践上,能够取得对对手的优势!并且勃列日涅夫淡化‘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的观点,重申核战争和历次战争中一样,‘胜利属于在理论上和士气中最有准备的一方。’[3](P664)所以勃列日涅夫集团相信“苏联必胜,在一场核战争中苏联将会继续生存下来,并制定了突然袭击的方案,对各级指挥系统规定了目标和时间。”苏联从来不赞成美国提出的有限战争的理论主张。他们在为武装部队官兵规定阅读的杂志和著作中,从来就不讳言摧毁敌人军事能力的的宗旨。另外,苏联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自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保护神。政界、军界拧成一股劲全力称霸。苏联海军元帅戈尔社克夫在他的著作中《苏联的海军》一书中谈到了苏联把美国视为敌国,苏联海军承担着开辟全世界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的宏伟战略,并明确了苏联海军不仅担负着军事扩张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政治扩张的任务。苏联以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推销员的身份,在对外政策中致力于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达到埋葬帝国主义的目的为此世界三大洋都有苏联军事的存在的身影,不断加强在国外的军事部署和国内的前沿部署。一方面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在世界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国家。另一方面,借助于政治颠覆和培植亲苏势力,必要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在整个70年代的10年间,苏联发动了五场代理人侵略战争。这时候的苏联早已将列宁的不称霸的教导抛掷于脑后。苏联成为强大的战争机器。与之对应是巨大的军费开支。苏联的军费由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每年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3以上,有2/3的人员服务于军事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消耗。极大的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军备竞赛只是苏联共产党的一厢情愿的事,广大的民众并不支持将自己国家人民的血汗钱大量的输出到所谓的战略重要地带。军备竞赛使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军界。 经济结构的畸形失去了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 苏联的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政权受到帝国主义的疯狂绞杀和围困。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就不能保障无产阶级政权。列宁说过:“社会主义的唯一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机器大工业。”没有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其为国家”。[4](P41)斯大林指出,放慢重工业“就是自杀,连轻工业在内”。[5](P31)为此,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37年苏联的工业农业产值的比重有1913年的42.1%上升到77.4%,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完成了对经济的技术改造,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卫国战争胜利后,斯大林声称:“苏联战胜世界帝国主义的突击力量————法西斯德国的胜利就是苏联重工业的胜利”。[6](P39)1955年在苏共中央一月的全会上赫鲁晓夫说:“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唯一的正确的道路,指责不重视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右倾的复活”。赫鲁晓夫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也是采取了措施的。但由于赫鲁晓夫主观性大,改革缺乏应有的理智和规划。农、轻、重的比例一直没有协调好。经济畸形发展,农业严重减产,人民生活急剧下降,造成经济政治动荡,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工业发展作了调整,宣扬“保证生产资料速度同生产速度接近”[5]但到1969年百年改变腔调,说“不可能把国家所有的资源都用于发展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福利和发展文化,大量的资金要用来国防[6]。在经济结构没有调整过来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3大指出,苏共“在今后仍将优先发展重工业,更快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的路线。[7](P12)苏共借口“国际局势尖锐化”极力使“苏联武装力量拥有最新式的和最高级的战斗技术设备。”结果占用了用于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资金和力量。1953年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9.2%,消费品只有30.8%。而这一比例到1973年时分别为74.0%、26.0%。与此同时,各种工业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原料浪费严重, 质量低劣,生产效率低。表现为: 生产速度下降,经济效率低下。工业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工业增长速度1951-——1953年平均在13%以上,以后逐渐下降,到1973年时仅有7.4%。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由1959年的7.4%,在到1973年的10多年里,忽高忽低,到1973年下降为6.0%。苏联集团“加强经济刺激”等一系列方法未能根本奏效。产品质量低劣,物资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劣是苏联长期未能解决 的严重问题。在贸易中出现的不少低劣产品引起了百姓的不满。更有甚者“阿塞拜疆石油工业机器制造联合公司生产的240个规格的设备中没有一个合乎质量标准”。 苏联的工业被紧紧的绑在争霸的战车上。工业的财富很大程度上在所谓的援助第三世界人民的口号中花在了武器上。苏联的航天部队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机和吸尘器,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增加财富。苏联的工业活力日益枯竭。勃列日涅夫在任的后期时候问题已经积聚到很严重的地步。 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反而盲目乐观的说:“苏联打算在与西方达成协议的同时建设自己的经济和军事能力。在整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即在80年代的时候,苏联的实力将达到无需同西方合作便有的独立和优势地位的水平。”美苏争霸为能使苏联普通民众得到任何好处。 普通的苏联民众,内心深处希望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农、轻、重的比例长期未能根本解决。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和争霸方面,苏联高层的官员往往更热衷于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18年是苏联稳定、发展和强盛的顶峰。是停滞和危机的潜伏期。也是错过改革开放的最好的时期。勃列日涅夫1976年大病一场后,变的保守、怕事、听不进任何意见。他领导下的老人高层政治集团暮气沉沉。缺乏改革的活力。 苏联各级各类官员的腐败伤害了民心 南共联盟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看成是“畸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极权主义”。[11](P1)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卡里略在《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中分析的十分透彻,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发展成一个官僚阶层,他包揽了各种领导职能”。这一阶层“渐渐根身蒂固,渐渐有了自身的利益。”“拥有不受阻挡的并且无人监督的权力。”凌驾与工人阶级之上,决定和处理一切。”[12](P6-7)拥有了绝对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腐败便产生了。苏联的官僚上层掌

《苏联解体的民心因素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314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