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
瀛蠕杂志》中记载:“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利最溥。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近年惟以贷抵货,而华民无所利益。其片齐一物,累箱捆载而来者,皆毒痛中原吸膏敲髓也。民生凋敝。财力耗蠢,此其一端”,显示了上海经济逐渐半殖民地化。毛祥麟的《墨余录》中有一则《西商租地》,反映了上海开埠以后经济的繁荣及受西方影响的程度之深。
三、社会生活史资料
社会史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研究对象也转向下层社会和普通民众。其中,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史料笔记中保留了较多的社会生活资料,这在其它类型史料中并不多见。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元旦、破五、龙抬头、春分、端午、中秋、重阳等时令,并结合时令记载了京师地区的“风俗、物产、游览、技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所记大部分有关社会生活,有《造室十事》、《消寒十二事》、《庖厨十事》等多则。如《庖厨十事》记载了煤炉、火眼、坛罐、通条等厨房常用用具。王之春在《椒生随笔》中记载了宣化地区春季游览情况,“宣化以每岁季春出郭外踏青,男女杂坐,席地饮酒,堕珥遗簪,日失不禁”,同时又有“晾脚会”,“无论贫富妇女,群坐于大门以外,……游人指视赞其纤小,则以为荣”。王韬的《瀛壖杂志》记载了上海地区的一些游艺活动,如“斗鹌鹑”、“菊花会”等。《天咫偶闻》中记载了北方的特色食物,记载了腊八日的生活习俗。作者还记载了京师有三种特色手艺:搭棚匠、裱褙匠、扎彩匠。光绪初年陈寅生刻铜、周乐元做鼻烟壶均为一时绝技。
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了婺州斗牛这一乡间竞技比赛。斗牛乃婺州乡间盛会,陈其元记载了举行时的盛况:“比日至之时,国中千万人往矣。斗场辟水田四、五亩,沿田塍皆搭台,或置桌凳,以待客及本村老幼妇女。卖饼饵者,卖瓜果者,装水烟者,薨薨缉缉然,猱杂于前后左右”。
梁溪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记载了满人吃肉大典的生活习俗:“凡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识与不识,若明其礼节者即可往,初不发简延请也”,肉约十斤至于铜盘,客人自带解手刀,随吃随割,肉皆白煮,不加盐酱,吃得越多,主人越喜,吃毕亦不道谢,不准拭口。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何刚德的笔记《春明梦录》中。据何刚德记载可知,在吃肉大典中,主人将客人视为神明的代表,因此客人坐食而主人却要站着,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吃过却不能道谢。
四、社会变迁史资料
社会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既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又同中国的政治、经济、风俗的演变密切相关。这些在笔记中均有所反映。如刘声木在《苌楚斋续笔》中记载了安徽庐江地区的妇女在“光绪廿余年之前,不穿裙不能出房门,虽上灶烧火,洗衣拾材,亦必拖裙。裙可补可旧,不可不穿。抬父母灵柩夫役临行时,孝子先须向之叩头,意谓请抬上人要小心,上人亦吾乡父母俗称。现在此等古风,久已澌灭净尽矣”,这反映着装、丧葬习俗的变迁。“芜湖汤鹏铁画”一则记载了芜湖铁画盛极一时,但“自今年洋钢盛行,芜湖铁工之业悉为所夺,业铁之人星散,井矣不治将涸矣。芜湖专门铁业绝,学因之将绝”,又反映了外来商品的流人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
王韬的《瀛壖杂志》在记载上海地区服饰穿着时指出:“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僭侈,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厮养走卒,稍足自瞻,即作横乡曲。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于缙绅交际,酒食游戏征逐,恬不为怪,此风不知何时可革。”通过着装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那种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崇彝在其笔记中记载了晚清饮食从道咸时期的俭朴转变成了同光时期的奢靡:“饮馔一项,道光间风俗尚朴素,酒席无新花样。咸丰间,以各省用兵戡乱,京师士大夫家多戒繁华,且不暇讲求饮食之属。至同治中,发捻平后,人心乃定,宴会酒席中,食品多者至五十余种。”作者还详细的记录了当时的用餐之物:“盖开筵以二十品侑酒,计:四鲜果、四干果、四蜜饯果、八冷荤(或用四大拼盘,每盘二种),首荐以八宝果羹或蒸莲子(皆用大海碗),次之以燕窝,又加之以鱼翅,中加烧烤者为最上等(即烧整猪、整鸭亢上)。或代以蒸鸭、整尾鲜鱼。”晚晴的奢侈之风历历在目。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也传人我国,包括西方食物、餐馆、用食礼仪等。池志激在《沪游梦影》中记载了西方饮食及餐馆传人上海并逐渐得到华人的认可:“番菜馆为外国人之大餐房,楼房器具都仿洋式,精致洁净,无过于斯。四马路海天春、一家春、一品春、杏林春皆是也。(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人各一肴,肴各一色,不相谋亦不相让,或一二人,或十数人,分曹据席,计客数不计席数,……向时华人鲜过问者,近则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亦沾染西俗之一端也。”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中描述了一家春、一品春等番菜馆的兴盛景象:“其装饰之华丽,伺应之周到,几欲驾苏馆、津馆而上之。饮膳则有做茶、小食、大餐诸名色。裙屐少年,往往异味争尝,津津乐道。”两则材料通过饮食习俗的变迁反映了西方影响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五、灾荒史资料
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社会史研究领域,笔记中也保留着一定数量的灾荒史研究资料,其中既包括灾荒的具体状况,又涉及到赈灾、救助、惩治腐败等情形,可作为灾荒史研究的资料补充。以下略举数例予以说明。
文廷式《闻尘偶记》中记载了1895年国内灾害情形:“乙未七月二十四日,江西南昌澹台门外雨血,著地皆赤。是年,江西萍乡大饥。湖南醴陵、浏阳等县俱大无,自六月至丙申正月无雨雪。丁酉正月十七日夜半,长沙、湘潭地震。”
《水窗春呓》中一则《溃河事类志》记载了道光甲申十一月(1824年12月)洪泽湖堤岸崩溃,淮、扬二郡受灾之后清廷对相应官员的处置情形。
震钧《天咫偶闻》中多则材料记载了北京的各类自然灾害。如作者记载1888年京师大水的情形:“光绪丁亥七月,京东大水,通州水几冒城。自是无岁不水,官绅振灾者,趾踵相错,而以庚寅 《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3377.html
三、社会生活史资料
社会史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研究对象也转向下层社会和普通民众。其中,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史料笔记中保留了较多的社会生活资料,这在其它类型史料中并不多见。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元旦、破五、龙抬头、春分、端午、中秋、重阳等时令,并结合时令记载了京师地区的“风俗、物产、游览、技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所记大部分有关社会生活,有《造室十事》、《消寒十二事》、《庖厨十事》等多则。如《庖厨十事》记载了煤炉、火眼、坛罐、通条等厨房常用用具。王之春在《椒生随笔》中记载了宣化地区春季游览情况,“宣化以每岁季春出郭外踏青,男女杂坐,席地饮酒,堕珥遗簪,日失不禁”,同时又有“晾脚会”,“无论贫富妇女,群坐于大门以外,……游人指视赞其纤小,则以为荣”。王韬的《瀛壖杂志》记载了上海地区的一些游艺活动,如“斗鹌鹑”、“菊花会”等。《天咫偶闻》中记载了北方的特色食物,记载了腊八日的生活习俗。作者还记载了京师有三种特色手艺:搭棚匠、裱褙匠、扎彩匠。光绪初年陈寅生刻铜、周乐元做鼻烟壶均为一时绝技。
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了婺州斗牛这一乡间竞技比赛。斗牛乃婺州乡间盛会,陈其元记载了举行时的盛况:“比日至之时,国中千万人往矣。斗场辟水田四、五亩,沿田塍皆搭台,或置桌凳,以待客及本村老幼妇女。卖饼饵者,卖瓜果者,装水烟者,薨薨缉缉然,猱杂于前后左右”。
梁溪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记载了满人吃肉大典的生活习俗:“凡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识与不识,若明其礼节者即可往,初不发简延请也”,肉约十斤至于铜盘,客人自带解手刀,随吃随割,肉皆白煮,不加盐酱,吃得越多,主人越喜,吃毕亦不道谢,不准拭口。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何刚德的笔记《春明梦录》中。据何刚德记载可知,在吃肉大典中,主人将客人视为神明的代表,因此客人坐食而主人却要站着,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吃过却不能道谢。
四、社会变迁史资料
社会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既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又同中国的政治、经济、风俗的演变密切相关。这些在笔记中均有所反映。如刘声木在《苌楚斋续笔》中记载了安徽庐江地区的妇女在“光绪廿余年之前,不穿裙不能出房门,虽上灶烧火,洗衣拾材,亦必拖裙。裙可补可旧,不可不穿。抬父母灵柩夫役临行时,孝子先须向之叩头,意谓请抬上人要小心,上人亦吾乡父母俗称。现在此等古风,久已澌灭净尽矣”,这反映着装、丧葬习俗的变迁。“芜湖汤鹏铁画”一则记载了芜湖铁画盛极一时,但“自今年洋钢盛行,芜湖铁工之业悉为所夺,业铁之人星散,井矣不治将涸矣。芜湖专门铁业绝,学因之将绝”,又反映了外来商品的流人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
王韬的《瀛壖杂志》在记载上海地区服饰穿着时指出:“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僭侈,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厮养走卒,稍足自瞻,即作横乡曲。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于缙绅交际,酒食游戏征逐,恬不为怪,此风不知何时可革。”通过着装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那种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崇彝在其笔记中记载了晚清饮食从道咸时期的俭朴转变成了同光时期的奢靡:“饮馔一项,道光间风俗尚朴素,酒席无新花样。咸丰间,以各省用兵戡乱,京师士大夫家多戒繁华,且不暇讲求饮食之属。至同治中,发捻平后,人心乃定,宴会酒席中,食品多者至五十余种。”作者还详细的记录了当时的用餐之物:“盖开筵以二十品侑酒,计:四鲜果、四干果、四蜜饯果、八冷荤(或用四大拼盘,每盘二种),首荐以八宝果羹或蒸莲子(皆用大海碗),次之以燕窝,又加之以鱼翅,中加烧烤者为最上等(即烧整猪、整鸭亢上)。或代以蒸鸭、整尾鲜鱼。”晚晴的奢侈之风历历在目。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也传人我国,包括西方食物、餐馆、用食礼仪等。池志激在《沪游梦影》中记载了西方饮食及餐馆传人上海并逐渐得到华人的认可:“番菜馆为外国人之大餐房,楼房器具都仿洋式,精致洁净,无过于斯。四马路海天春、一家春、一品春、杏林春皆是也。(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人各一肴,肴各一色,不相谋亦不相让,或一二人,或十数人,分曹据席,计客数不计席数,……向时华人鲜过问者,近则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亦沾染西俗之一端也。”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中描述了一家春、一品春等番菜馆的兴盛景象:“其装饰之华丽,伺应之周到,几欲驾苏馆、津馆而上之。饮膳则有做茶、小食、大餐诸名色。裙屐少年,往往异味争尝,津津乐道。”两则材料通过饮食习俗的变迁反映了西方影响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五、灾荒史资料
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社会史研究领域,笔记中也保留着一定数量的灾荒史研究资料,其中既包括灾荒的具体状况,又涉及到赈灾、救助、惩治腐败等情形,可作为灾荒史研究的资料补充。以下略举数例予以说明。
文廷式《闻尘偶记》中记载了1895年国内灾害情形:“乙未七月二十四日,江西南昌澹台门外雨血,著地皆赤。是年,江西萍乡大饥。湖南醴陵、浏阳等县俱大无,自六月至丙申正月无雨雪。丁酉正月十七日夜半,长沙、湘潭地震。”
《水窗春呓》中一则《溃河事类志》记载了道光甲申十一月(1824年12月)洪泽湖堤岸崩溃,淮、扬二郡受灾之后清廷对相应官员的处置情形。
震钧《天咫偶闻》中多则材料记载了北京的各类自然灾害。如作者记载1888年京师大水的情形:“光绪丁亥七月,京东大水,通州水几冒城。自是无岁不水,官绅振灾者,趾踵相错,而以庚寅 《史料笔记与社会史研究——以晚清史料笔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