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先秦时期消费价值观浅析


其性处下,这正体现了道的本质。如何达到“不争”?道家提出“不积”的消费伦理思想。《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指出:“圣人不积”。“积”就是积累财富,“不积”就是不积累私人的消费财富。过多地积累财富,就会违背道,违背自然之法。
  
  “俭”与“去奢”。“知足”“无欲”要求在物质消费中崇尚俭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死矣!”老子认为节俭是道的要求,节俭可以使生活范围扩大。“舍俭且广”是趋于灭亡之道。《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中指出:“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里“甚”即过分安乐;“奢”指过分享受;“泰”是过分行事,即骄纵奢极。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反对过分行事。崇尚“节俭”与“去奢”。
  
  “轻物重生”。“轻物重生”是道家杨朱学派的消费伦理观。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指即使得到天下这样大的利,而拔损自己的一根汗毛也是不值得的。杨朱的“轻物重生”就是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其他物质利益的价值。“物”是用来“养性(生命)”的,而不是用生命来“养物”。在“生”与“物”的关系上杨朱认为“重生则轻利”。杨朱的消费伦理思想对今天人们的消费观念仍具有借鉴作用。
  
  道家的消费伦理思想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对中国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形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节俭消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法家的消费价值观
  
  法家功利主义价值观。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势力的思想代表,法家认为,价值观念是随时代的发展、历史演进而变化发展的。法家重视权利价值,以法治和权利作为价值取向。把“功利”作为实行赏罚、评价言行、区分善恶的唯一标准。因此,法家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节制的消费价值观。在消费领域,法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非子的消费价值观中。韩非子认为“主人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利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韩非子从奢侈“养殃”的否定方面论述了过度消费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消极影响。主张在消费方面应该节制。
  
  依法与量人为出的消费原则。在消费原则方面,韩非子提出两个节制的消费原则:一是消费必须依法制而行,韩非子在《韩非子·八奸》中指出:“其于乐观玩好也,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就是说,日常生活消费包括娱乐性消费都必须根据所规定的不同消费水准来进行,不能擅自改变消费标准。二是消费必须量人为出。韩非子说:“举事有道,计其人多,其出少者,可为也。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人多,其出少,乃可谓功。”消费必须符合收入与支出相称的规律。
  
  “知足”的心态。韩非子认为:“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则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形成奢侈的消费习惯,与个人的心理躁动过频有关,一个心理不宁的人往往会陷入通过外在的物质消费来弥补自己空虚的泥坑。而一个人之所以心神不宁,关键在于主体的多欲。韩非子认为制止奢侈之风的关键除了法制之外,还需要主体的修养要有“知足”的宁静心情。
  
  韩非子的消费伦理观虽然属于功利主义,但他的消费价值观,体现了消费主体的道德自觉思想,对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先秦时期消费价值观浅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339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