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资料,另外还买了住宅。
现在(按:指1995-2001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按:指1995-2001年)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lO-20%左右。
作者在此对陶世龙先生表示感谢。
三,结论
参考历史上生活必需品及日常饮食的物价计算,得到如下参照值:
1.清末白银和银圆的购买力
1872年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40元,合(2009年)人民币280元;一两白银约合1.4银圆,所以,一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合(2009年)人民币20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人民币1元,合(2009年)人民币2元。
1901年一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合(2009年)人民币200元;一银圆约合1995年70元,合(2009年)14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7角,合(2009年)1元4角。
1911年一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70元,合(2009年)人民币140元;一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50元,合(2009年)人民币15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5角,合(2009年)人民币1元。
2.清末及民国前期银圆的购买力
由北京(北平)、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等城市1912-1938年的“物价指数”统计表,和“银圆购买力”的数据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若以1936年标准银圆购买力为基数——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那么,北京、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在这一历史时期内,1银圆的购买力大致合2009年人民币:
这个结果,跟拙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提出的数据基本符合,即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911-1919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40-50元,2009年人民币80-100元:
1920-1925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35-40元,2009年人民币70-80元:
1926-1936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2009年人民币60元。
又,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和内地高出大约15%-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也就是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北平)的银圆要比上海、广州更值钱一些。这在上述北京(北平)、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等城市的“物价指数”统计表和“银圆购买力”的数据表中,也有所反映和验证。
注释:
[l]哈佛大学出版《经济学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
[2]陈达:《生活费研究法的讨论》,载《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二期。
[3]载《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二期。
[4]引自《晨报副刊》1998-2000号,《中国贫穷问题》1927午7月12-14日。
[5]根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第一章转引银行学会《民国经济史》、杨蔚《物价论》的数据,以及《上海批发物价指数表》[见该汇编第91-92页],又根据该书第二章《上海解放前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表以及附表I、2综合计算而得。
[6]根据银行学会编印《民国经济史》、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王廷谦编《我国近70年物价史料》和《中国物价史》的数据,以及原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州批发物价指数表》,又根据《国内主要城市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的比较》,综合计算得到。
[7]陈明远:《文化人与钱》第76、93页,[天津]百花出版社2001年版
[8]陈明远:《才-材·财》第100-10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358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3396.html
现在(按:指1995-2001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按:指1995-2001年)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lO-20%左右。
作者在此对陶世龙先生表示感谢。
三,结论
参考历史上生活必需品及日常饮食的物价计算,得到如下参照值:
1.清末白银和银圆的购买力
1872年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40元,合(2009年)人民币280元;一两白银约合1.4银圆,所以,一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合(2009年)人民币20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人民币1元,合(2009年)人民币2元。
1901年一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合(2009年)人民币200元;一银圆约合1995年70元,合(2009年)14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7角,合(2009年)1元4角。
1911年一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70元,合(2009年)人民币140元;一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50元,合(2009年)人民币15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5角,合(2009年)人民币1元。
2.清末及民国前期银圆的购买力
由北京(北平)、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等城市1912-1938年的“物价指数”统计表,和“银圆购买力”的数据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若以1936年标准银圆购买力为基数——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那么,北京、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在这一历史时期内,1银圆的购买力大致合2009年人民币:
这个结果,跟拙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提出的数据基本符合,即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911-1919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40-50元,2009年人民币80-100元:
1920-1925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35-40元,2009年人民币70-80元:
1926-1936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2009年人民币60元。
又,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和内地高出大约15%-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也就是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北平)的银圆要比上海、广州更值钱一些。这在上述北京(北平)、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等城市的“物价指数”统计表和“银圆购买力”的数据表中,也有所反映和验证。
注释:
[l]哈佛大学出版《经济学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
[2]陈达:《生活费研究法的讨论》,载《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二期。
[3]载《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二期。
[4]引自《晨报副刊》1998-2000号,《中国贫穷问题》1927午7月12-14日。
[5]根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第一章转引银行学会《民国经济史》、杨蔚《物价论》的数据,以及《上海批发物价指数表》[见该汇编第91-92页],又根据该书第二章《上海解放前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表以及附表I、2综合计算而得。
[6]根据银行学会编印《民国经济史》、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王廷谦编《我国近70年物价史料》和《中国物价史》的数据,以及原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州批发物价指数表》,又根据《国内主要城市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的比较》,综合计算得到。
[7]陈明远:《文化人与钱》第76、93页,[天津]百花出版社2001年版
[8]陈明远:《才-材·财》第100-10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358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