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 设计
执教:钱梦龙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 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 《《谈骨气》 设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3641.html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 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http://fanwen.oyaya.net/lw/Index.html>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 《《谈骨气》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