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首都人民为周总理送行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的沉痛心情;
3、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爱戴之情;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并整理有关周总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哀婉的音乐;
设计理念:
课内外结合,听说结合,夯实感情基础;
在朗读中感悟、积淀、释放和升华;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前些天新闻报道,某贪官被依法执行死刑。听到这个消息老百姓无不大声叫好,拍手称快的。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举例。)
2、谈话:可是在1976年1月8日,有一个人的去世却让我国举国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就是周总理。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说一说这又是为什么?
3、谈话:是的,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离开了 我们,我们怎能不悲痛?下面我们去看一看当年首都人民为总理灵车送行的情景。(出示:《十里长街送总理》)
【评析】
最真挚的情感不在文本而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寻找反面典型,既体现了生活语文化,又能通过比较,烘托出人物形象。通过让学生搜集信息并处理运用,才能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生活,认知人物的经历,感悟人物的品格,至此,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以下环节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利;
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的情景;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评析】
整体感知能避免因撕碎文本而产生的片面或错误认知,才能保证人物的整体形象及文本的整体美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a)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人多的句子;
2、出示:“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3、说一说,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人多?(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
4、文中具体写到了送行的哪些人?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出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5、找出重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通过“焦急而又耐心”、“张望”、“泪痕满面”、“踮着脚”等词语体会人们焦急、悲伤的心情。)
6、说一说: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体会出人们的心情?(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7、朗读训练
朗读要求:读出人们焦急、耐心、沉痛的心情;
朗读形式: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价形式: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b)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出示学习方法:
1)划出重要句子读一读;
2)圈出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习方法)
3、学生汇报,集中评议;
示例:
汇报:1)“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评议点:朗读是否准确流利。)
2)“沉痛”、“不约而同”、“哭泣”、“顾不得”等词体会人
们心情的无比沉痛;(评议点:体会是否合理深刻。)
3)感情朗读;(评议点:朗读技巧,感情投入。)
【评析】
教师在引导学习时运用方法,学生再运用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也解放了学生。在学习中以“读”为主线,以“情”为主题,在读中悟情,在情中诵读,二者相得益彰。
四、教师小结,引入高潮
同学们,其实本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人们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崇敬,对总理逝世的的无比沉痛。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吧!
【评析】
简单的过渡,让学生才止忧伤,又入悲痛,自然引出课堂高潮。
五、朗读训练,升华情感
1、出示要求:形式不限;要读得准确流利,读出人们心情的无比沉痛;
2、学生准备;
3、朗读汇报:学生可个人读、轮流读、小组齐读等;
4、配乐朗诵;(师生共同完成;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
【评析】
文本内容全面感知,人物形象充分认知,感情积累铺垫厚实, 至此,对总理的敬佩之情,对其逝世的悲痛之情,充溢于胸,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尽情释放、演绎,课堂的精彩之处,全在乎此。
六、课堂延伸,
1、把搜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办成一张手抄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在班上展出;
2、把自己学习了本文后的感受或是想对周爷爷说的话写下来,并安排在手抄报的头条。
【评析】
材料的运用绝不只限于课堂,感情的喷发也不只在一时,语文从生活里来,最终还是要走到生活里去,将信息进行必要处理后为课堂所用,为我所用,课堂教学才不至拘泥于形式。
【总评】
一、现今课堂上的“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这一点上往往会变得空洞,在本课的高潮处学生极易出现不以为悲,反以为乐,究其原因,大半是因为学生对周总理缺乏必要的了解,未能形成对人物的崇敬之情,感情基础没有夯实,后面的环节教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本堂课前的材料搜集,课初的材料运用较好了弥补了这一缺陷,后面的高潮迭起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生活是人类所有情感的源泉。在谈话环节,教师让学生挖掘出生活中的语文,总理与贪官的对比,谁是谁非,谁伟大谁渺小,一目了然,对总理的敬佩,对贪官的憎恶,油然而生。而后面的写心里话,办手抄报等环节,既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升华,又能让语文从生活中来,走到生活里去,较好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大语文观。
三、阅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为训练主线贯穿了整个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悟,在读中比较,在读中认知,学生在读中积淀情感,而情感又通过读来抒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纵观全课,琅琅书声不绝于耳,缕缕深情溢满课堂,声情并茂,值得一试。
语文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5107.html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首都人民为周总理送行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的沉痛心情;
3、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爱戴之情;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并整理有关周总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哀婉的音乐;
设计理念:
课内外结合,听说结合,夯实感情基础;
在朗读中感悟、积淀、释放和升华;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前些天新闻报道,某贪官被依法执行死刑。听到这个消息老百姓无不大声叫好,拍手称快的。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举例。)
2、谈话:可是在1976年1月8日,有一个人的去世却让我国举国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就是周总理。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说一说这又是为什么?
3、谈话:是的,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离开了 我们,我们怎能不悲痛?下面我们去看一看当年首都人民为总理灵车送行的情景。(出示:《十里长街送总理》)
【评析】
最真挚的情感不在文本而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寻找反面典型,既体现了生活语文化,又能通过比较,烘托出人物形象。通过让学生搜集信息并处理运用,才能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生活,认知人物的经历,感悟人物的品格,至此,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以下环节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利;
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的情景;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评析】
整体感知能避免因撕碎文本而产生的片面或错误认知,才能保证人物的整体形象及文本的整体美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a)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人多的句子;
2、出示:“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3、说一说,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人多?(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
4、文中具体写到了送行的哪些人?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出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5、找出重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通过“焦急而又耐心”、“张望”、“泪痕满面”、“踮着脚”等词语体会人们焦急、悲伤的心情。)
6、说一说: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体会出人们的心情?(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7、朗读训练
朗读要求:读出人们焦急、耐心、沉痛的心情;
朗读形式: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价形式: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b)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出示学习方法:
1)划出重要句子读一读;
2)圈出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习方法)
3、学生汇报,集中评议;
示例:
汇报:1)“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评议点:朗读是否准确流利。)
2)“沉痛”、“不约而同”、“哭泣”、“顾不得”等词体会人
们心情的无比沉痛;(评议点:体会是否合理深刻。)
3)感情朗读;(评议点:朗读技巧,感情投入。)
【评析】
教师在引导学习时运用方法,学生再运用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也解放了学生。在学习中以“读”为主线,以“情”为主题,在读中悟情,在情中诵读,二者相得益彰。
四、教师小结,引入高潮
同学们,其实本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人们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崇敬,对总理逝世的的无比沉痛。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吧!
【评析】
简单的过渡,让学生才止忧伤,又入悲痛,自然引出课堂高潮。
五、朗读训练,升华情感
1、出示要求:形式不限;要读得准确流利,读出人们心情的无比沉痛;
2、学生准备;
3、朗读汇报:学生可个人读、轮流读、小组齐读等;
4、配乐朗诵;(师生共同完成;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
【评析】
文本内容全面感知,人物形象充分认知,感情积累铺垫厚实, 至此,对总理的敬佩之情,对其逝世的悲痛之情,充溢于胸,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尽情释放、演绎,课堂的精彩之处,全在乎此。
六、课堂延伸,
1、把搜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办成一张手抄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在班上展出;
2、把自己学习了本文后的感受或是想对周爷爷说的话写下来,并安排在手抄报的头条。
【评析】
材料的运用绝不只限于课堂,感情的喷发也不只在一时,语文从生活里来,最终还是要走到生活里去,将信息进行必要处理后为课堂所用,为我所用,课堂教学才不至拘泥于形式。
【总评】
一、现今课堂上的“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这一点上往往会变得空洞,在本课的高潮处学生极易出现不以为悲,反以为乐,究其原因,大半是因为学生对周总理缺乏必要的了解,未能形成对人物的崇敬之情,感情基础没有夯实,后面的环节教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本堂课前的材料搜集,课初的材料运用较好了弥补了这一缺陷,后面的高潮迭起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生活是人类所有情感的源泉。在谈话环节,教师让学生挖掘出生活中的语文,总理与贪官的对比,谁是谁非,谁伟大谁渺小,一目了然,对总理的敬佩,对贪官的憎恶,油然而生。而后面的写心里话,办手抄报等环节,既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升华,又能让语文从生活中来,走到生活里去,较好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大语文观。
三、阅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为训练主线贯穿了整个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悟,在读中比较,在读中认知,学生在读中积淀情感,而情感又通过读来抒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纵观全课,琅琅书声不绝于耳,缕缕深情溢满课堂,声情并茂,值得一试。
语文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