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小说以其对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时期的农民心理和性格的深刻洞察和把握,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并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可以说,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含蓄、深刻,而且艺术手法新颖、独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以下就其艺术特色略作解说。
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没去描写轰轰烈烈的人物,也没有去追求大波大澜的故事,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活生生的生活,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而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陈奂生的卖油绳之举,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党在农村中肃清极“左”路线的一个侧面。陈奂生不用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卖农副产品了,而不必担心游街示众挨批判。有了陈奂生们的上城,中国农民才能从多方面走上致富之路。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使人醒悟,催人奋发。我们说,作者笔下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但它对陈奂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帽子虽小,但来之不易,可见农民生活的一般境况。就是这样一种不太好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不知胜过多少。陈奂生的生活改善了,才想到要买顶御寒的小而来之不易的帽子。这就告诉人们,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它鞭策人们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要加倍努力。作者通过陈奂生的一顶帽子,既写出了他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说明他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弱点如不克服,势必成为陈奂生们前进中的桎梏。不仅如此,在一些次要人物,如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和农机厂的采购员等身上,也集中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从这里我们痛心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仍有一群麻木、愚昧、趋炎附势的国民顽强地生活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繁荣发展的表象背后仍存在的国民的某些劣根性,也许将来仍存在。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二、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十分简单平常。写的是陈奂生上城想买顶帽子,没想到帽子没买上反生了病。被人送进招待所花掉了五元钱,心疼之余又得到了自我满足。乍一看,不感到什么,但越看越感到分量厚实,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究其原因,是与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小说情节安排了不少的巧合,却又在情理之中。陈奂生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他要寻求精神的满足,便上城卖油绳,这为他的奇遇创造了条件,埋下了伏笔。车站人多,油绳好卖,是巧遇吴书记的最佳场所。寒潮刚过,昔日的贫困今日有所改善,好像变娇了,非买一顶帽子不可,又暗示着陈奂生有可能感冒。油绳连本带利八块钱,住一夜高级房间正好花得差不多,使他感到心疼成为十分真切的事。糊里糊涂地被送进了招待所,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形,这又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正好碰上吴书记,而不是村里的哪个老乡,这就使陈奂生置身于格格不入的高级房间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总之,这一切的巧合,使小说情节发展顺乎自然,而又引人入胜,有利于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展示出人物的性格来。
三、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小说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许多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在欣赏人物形象时,要特别品味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陈奂生上城》中就有许多有趣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刻画大为增色。比如陈奂生的个头高,力气大;再比如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想买的帽子;又比如陈奂生在招待所里的情状等,都可以称为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陈奂生性格的基本组成单位。个头高,力气大,是自感生活满足的基础。因为个头高,腿脚长,进城才不借助外物,来回六十多里不当回事儿。因为力气大,才能“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才能象拎了束灯草一样地拎着装满油绳的包徒步做买卖,才能不怕打家劫舍的而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如此身高力壮的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是极“左”时期却戴上了“漏斗户”主的帽子,这不能说是令人悲苦辛酸的。油绳,北方人称作麻花,是一种有特色的食品,这一细节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红线,贯穿全篇。这种小食品,陈奂生的乡人们都会做,卖油绳行当,“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这对陈奂生来说,也就很正常。上城卖油绳,不是图新鲜、出风头,只是为了买防风御寒的、打算了好长日子的帽子。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是小本生意,他徒步三十里进入县城后,没有进饭店,而是“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满满一包“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新鲜好吃的油绳,他却不舍得吃一根。由此可见其素日生活的俭朴。住花掉了五元钱,他能不心疼吗?心理失衡产生的报复心尽管是小农意识在作祟,但最后还是在无可奈何中找回了心理平衡,愉快地回到了家中。招待所里的细小动作表现,更充分地展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当陈奂生发现自己身处之境不同于家中与候车室时,很是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这一细节,表现出其没见过世面,面对新事物时无所适从的一种慌乱心态。当陈奂生看到从未见过的家具时,“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缩成一团”,又“生怕弄脏了被子”,“不敢出一点声音来”,拎着鞋光着脚走路等一系列细节,既表现了陈奂生的质朴,也表现了其孤陋寡闻的可笑心态。当陈奂生交住宿费时,抖着手伸进口袋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这一细节描写展示山陈奂生既心疼钱,又害怕姑娘轻视自己的心态。当陈奂生因住一夜花掉了五元钱而心疼地不得了时,便产生了用提花枕巾擦脸,使劲往沙发上坐下去,即使坐瘪也不管等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行为,又刻画出花五元钱之后由心疼转为报复,从而试图得到一种心理平衡的可笑心态。正是这一组组细节描写使陈奂生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四、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定环境
人的思想性格是复杂多样的,而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平时所潜藏着的不为人知甚至让人吃惊的性格。陈奂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了充分揭示陈奂生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一面,精心让他离开所熟悉的老家这样的环境,而跑到了陌生的城里,尤其是将他安置在从未光顾过的对他来说连想都不敢想的招待所里过夜。在这里与其说是吴书记将陈奂生送进了招待所,不如说是作者把他送进了招待所。对陈奂生来说,这样的环境是特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奂生思想性格深处的某些方面,被唤醒了并表现了出来。先是“病中不知身是客”,“病醒”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有的只是吃惊和懵懂无知。当花五元钱之后又心疼又懊恼,继而报复,继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由此可见陈奂生肩背着因袭的重负,身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这就是特定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反作用。在这一点上,这篇小说做得非常成功。
一节语文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