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博弈2013年高考作文
用“我的”博弈2013年高考作文
姜有荣
高考作文是一场万众参与的超级选秀,它最忌讳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最欣赏“我型我秀”,“我手写我心”。你要想在这场超级选秀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必须“秀”出那个活脱脱的“我”来。下面笔者推介几种彰显高考作文个性的实战技法:
一、记舒类作文
记叙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露“我的”魅力:
1.立意要有一点“我的”感悟。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它们分别强调的是感知、感受和感悟。为此,广大考生要写出“我的”感悟,就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欠”。你的感悟不能出现“低幼化”的倾向,不要到18岁还停留在8岁的思想和情感层次上。停留在这一层次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只有“看头”,而没有“嚼头”。二是不能“过”。18岁的你不能“惯看秋月春风”,如果你的感悟一下子蹿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语)、“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列夫·托尔斯泰语)的高度,让人一看就觉得你在“拉大旗,作虎皮”,因为你的阅历还不够,火候还不到。
为此,作家王蒙告诫广大考生:“我希望中学生写得非常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作老年语、作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仍然保持那种青年,甚至是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我”的感悟应该散发着“我的”生活气息,浸透着“我”对生活的思考,尽管“眼泪,欢笑,沉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序诗),但因为真诚、真挚、真切,故而能给人以“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马妮娜的《烂香蕉的滋味》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我”,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时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中,早已把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置之脑后。待到考试结束,整理东西时,才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在这篇文章中,“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就是“我的”感悟,因为成熟的不仅仅是香蕉,还有“我”,“我”正是在一天天的成熟中,才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这一感悟虽然平白如常,但因为烙上了“我的”印记,故而真挚、真切,让人感同身受。
2.情节要有一点“我的”设计。
记叙文写作最大的机智在于情节的设计,它有点像春晚的小品,讲究别致,讲究创意。一篇只有800字的记叙文,你要让它尺水兴澜,就必须对情节进行别具匠心的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否则你的文章只会让人一览无余。微型小说为什么耐看,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每一篇的情节都经过“我的”设计。情节设计的常见技法有悬念、突转、欲扬先抑、烘云托月等等,虽说“技法”是常见的,但“匠心”却必须是“独运”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个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希区柯克在影片中放置的东西每一部都绝不相同,这就是“我的”设计。
“烘云托月”是广大考生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法,而吴敬梓是这样来设计自己的“云”的:为了表现时代的风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叙写文人杜慎卿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的情节之后,写到杜慎卿几个人游金陵雨花台时见到的情景: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的确,看一个时代真正的文化品位,不仅要看有多少“杜慎卿”在看落照,而且要看有多少“菜佣酒保”在想着看落照;也只有生活在“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地方,“杜慎卿”这样风雅的人物才能显示出动人的风姿。(高考作文 fanwen.oyaya.net)这就是吴敬梓在情节设计上的匠心,既描写出社会环境,又烘托了主要人物,更深化了本章主旨,真乃一石三鸟。如果少了“我的”设计,又焉能为之!
3.描写要有一点“我的”细节。
情节勾画的是人物的骨架,而细节铺染的则是人物的血肉。《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知道要魅惑住唐僧必须在骷髅(骨架)上附着上血肉,同样,我们广大考生要想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也必须在情节的推进中铺展开细节,而且必须是“我的”细节。因为细节是唯一的,哪怕是孪生姐妹,也可以通过细节分辨出谁是姐姐,谁是妹妹。细节如果雷同甚至复制,就是最大的失真和抄袭。
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女儿》正是凭一个“我的”细节来打动阅卷老师心弦的。“我”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临近高考,我惴惴地向妈妈提出想吃西瓜,第二天中午,妈妈为我准备了一桌比以前要丰富好多的菜。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文章在《扬子晚报》刊载后,记者采访了此文作者。记者问:“你是怎么想到描写妈妈啃西瓜皮这个细节的?”考生说:“我的妈妈是平凡的,但是她用不平凡的母爱充实了我的成长过程。但怎样来表现这个‘不平凡’呢?我不禁想到了考试前一天晚上在宾馆电视上看到的满文军《懂你》中的一个细节:母亲把粥全盛给了四个孩子,吃完后又让他们带上中午的饭盒上学了,而其中一个孩子回来取遗忘的东西时,却看到母亲在刷碗前一个一个地舔着孩子粥碗上残存的粥汤。正是受到‘母亲舔粥碗’这一细节的震撼,我才联想到‘妈妈啃西瓜皮’这一细节的。”
读了这篇满分作文之后,邱凯同学在《幸福之道》中又描写了陪护孩子读书的母亲这样一个细节:
我拿起西瓜就吃了起来,突然,我感到有点不大对劲!我想了一下,对了,这西瓜咋没有种子呢?难道老妈买的是无籽西瓜。哇!我借着台灯的光,看了一下我手中的西瓜,顿时,我的心颤了一下。原来。那个西瓜并不是无籽西瓜,而是老妈将种子一个个挑了出来。我看着那些凹洞,心里顿时有了一股暖意。这不正是幸福吗?
串联起“舔粥碗”“啃西瓜皮”“挑西瓜籽”这三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同是母爱,但每一个母亲表现出的细节都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母爱也从“省粮(生存之物)”“省瓜(享受之物)”发展到了“省时(体贴之极)”。母爱的主旨是基本一致的,但三位作者所描写的细节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我的”。
二、议论文写作
议论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议(剖析)带叙(论据)论证观点。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打造“我的”特色:
1.立论要有一点“我的”看法。
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已初步形成,对大千世界、人间万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为此,写作议论文也应该在立论上有一点“我的”看法。高考议论文最忌“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最喜“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历练出一双“火眼金睛”,放出自己的眼光。何谓“眼光”?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只有“我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眼光。这就是韩寒说的“大家笑我不一样,我笑大家都一样”。下面这则小寓言颇能形象地诠释“眼光”:
两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片肥沃的草地。一狼大喜,另一狼不解地问:“这草我们又不能吃,你高兴什么呢?”“但羊爱吃呀。”此狼说完,便朝另一个方向飞奔而去。“你去于什么?”那狼不解地问。“我得设法把这个消息转告给羊。”飞奔的狼回答。
狼要吃羊,没羊咋办呢?换个思维,羊得吃草,有草就会有羊来。具备了透过“草”看见“羊”的眼光,狼才能成功地捕获更多的羊。
那么,如此锐利的“眼光”从何而来?可以从如下六个角度历练而来:①向深处看,揭示本质;②向前面看,探明原因;③向后面看,预见未来;④换角度看,提出新论;⑤切开来看,分清析透;⑥合起来看,立体观照。
如果历练出了上文中狼的“换角度看”的眼光,我们广大考生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就会有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
人一辈子,归根到底活的是精神。而精神生活,从来就是慢的、低的、软的——慢得像银杏的生长。因这慢,心才能得以饱满和从容;因这低,心才能得以丰饶和深沉;因这软,心才能得以柔韧和慈悲。慢是人性的本质,低是灵魂的根系,软是情感的样态。而有关幸福本质的东西,从来都与这些慢、低和软有关。
2.论据要有一点“我的”爆料。
考场上万众撞车的论据,你即使把它运用到魔术师刘谦的水平,也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而“我的”独家爆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抢眼”,就是耳目一新。在论据的选用上,我们广大考生要有一点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积淀和气魄:“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我的”爆料可以走两条路线:
一是全新无“族”。论据全新,而且后面没有追“新”一族。论证“尽职”,有谁会想到去用一个智障者作为论据?但有同学就用了瑞典首都著名的“街头一景”来作为论据:
一位目光呆滞的老人每天凌晨都会准时来到街头做“立正,稍息”的动作,态度认真,表情肃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社区警察说,那位老人原来是皇家骑兵队的一员,在一次演习中,马儿受惊,为了保护在场的其他人,他死死地拽住缰绳,被马拖了三百多米……醒来后,他忘记了一切,唯一没有忘记的是“为国王守街”。
这个论据不要说学生见所未见,恐怕就连老师也绝少有闻。一个人敢于为自己的职责而死,其精神已经十分罕见了;然而他的意识已经死去,他的精神却因放不下他的职责而不愿死去,其精神又是何其罕见啊!
二是推陈出新。论据熟稔,但续篇全新。论证“善于变通”,许多同学都用了小学课本中的寓言“乌鸦喝水”——第二只乌鸦比第一只乌鸦善于变通,它把小石子衔进瓶子,从而喝到了水。但有同学却用到了第三只乌鸦和第四只乌鸦:
一天,一只乌鸦飞到一片沙漠中,口渴难耐,恰巧看见地上一个瓶子里有半瓶水。它找来找去,除了满地的黄沙,一个石子也没有找到。最后,这只乌鸦渴死在了瓶子旁。
又一只乌鸦经过瓶子上空,当它看到地上的半瓶水和那只死乌鸦时,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它不再找石子了,而是开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当坑挖到一定深度时,瓶子开始慢慢地倾斜,等水涌到了瓶口,乌鸦把嘴伸进瓶子,美美地喝了个痛快。它对那堆白骨说:“情况变了,可你还用老办法,怎么行呢?”
大家对前两只乌鸦虽然耳熟能详,但对后两只乌鸦绝对闻所未闻。对经典论据推陈出新,同样可以给阅卷老师以超级震撼。
3.论述要有一点“我的”剖析。
高考议论文的硬功夫不在举例,而在剖析,因为举的例子都是“殊途”,而剖析出的道理才是“同归”。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王婆还要会夸才有人买,不会夸还是没有人买。请看下面三个版本夸瓜的王婆: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是卖瓜的王婆,但剖析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在论述时也应该举起自己的“刀”(“剖”)和“斧”(“析”),进行“我的”剖析。不举起刀斧,死抱着个瓜,往往无人问津;只有举起刀斧,剖而析之,才能人见人买。
福建考生化用钱学森的惊世之问“为何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发出了“中国又为何出不来大师”之问。接着这位考生举起了自己的刀斧,剖析出:①大师诞生的必备条件。②创造诞生大师的土壤。
袁隆平平易近人,爱因斯坦全无大师盛气凌人的说教之意。大师的成就固然高,然而能端平自己,不在名誉中膨胀自己,仍需一种气度和境界。
章诒和曾说:“大师的产生一需个人造诣;二需师友相助;三需环境相佐。”在一个催生快速短期成果、以实际利益为标准的体制下确实难寻大师,大师诞生仍需安静纯净的土壤。在一个尊敬大师的国度里,大师们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精神文化的领域中绚烂。
这位考生的剖析独到之处就在于:“条件”切入内因,“土壤”切人外因,既能剖而析之,又能整而合之,从而以强劲的思辨力和剖析力独步考场。
以上实战技法,旨在示例和点化,广大考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只要“一点能到”即可;大可不必炉火纯青,只要有那么“一点”即可;大可不必囿于其中,只要受点启发即可。我们坚信:用“我心”构思、“我手”打造的高考作文,一定能让阅卷老师会心颔首! 《用“我的”博弈2013年高考作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613.html
姜有荣
高考作文是一场万众参与的超级选秀,它最忌讳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最欣赏“我型我秀”,“我手写我心”。你要想在这场超级选秀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必须“秀”出那个活脱脱的“我”来。下面笔者推介几种彰显高考作文个性的实战技法:
一、记舒类作文
记叙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露“我的”魅力:
1.立意要有一点“我的”感悟。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它们分别强调的是感知、感受和感悟。为此,广大考生要写出“我的”感悟,就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欠”。你的感悟不能出现“低幼化”的倾向,不要到18岁还停留在8岁的思想和情感层次上。停留在这一层次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只有“看头”,而没有“嚼头”。二是不能“过”。18岁的你不能“惯看秋月春风”,如果你的感悟一下子蹿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语)、“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列夫·托尔斯泰语)的高度,让人一看就觉得你在“拉大旗,作虎皮”,因为你的阅历还不够,火候还不到。
为此,作家王蒙告诫广大考生:“我希望中学生写得非常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作老年语、作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仍然保持那种青年,甚至是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我”的感悟应该散发着“我的”生活气息,浸透着“我”对生活的思考,尽管“眼泪,欢笑,沉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序诗),但因为真诚、真挚、真切,故而能给人以“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马妮娜的《烂香蕉的滋味》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我”,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时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中,早已把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置之脑后。待到考试结束,整理东西时,才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在这篇文章中,“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就是“我的”感悟,因为成熟的不仅仅是香蕉,还有“我”,“我”正是在一天天的成熟中,才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这一感悟虽然平白如常,但因为烙上了“我的”印记,故而真挚、真切,让人感同身受。
2.情节要有一点“我的”设计。
记叙文写作最大的机智在于情节的设计,它有点像春晚的小品,讲究别致,讲究创意。一篇只有800字的记叙文,你要让它尺水兴澜,就必须对情节进行别具匠心的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否则你的文章只会让人一览无余。微型小说为什么耐看,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每一篇的情节都经过“我的”设计。情节设计的常见技法有悬念、突转、欲扬先抑、烘云托月等等,虽说“技法”是常见的,但“匠心”却必须是“独运”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个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希区柯克在影片中放置的东西每一部都绝不相同,这就是“我的”设计。
“烘云托月”是广大考生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法,而吴敬梓是这样来设计自己的“云”的:为了表现时代的风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叙写文人杜慎卿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的情节之后,写到杜慎卿几个人游金陵雨花台时见到的情景: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的确,看一个时代真正的文化品位,不仅要看有多少“杜慎卿”在看落照,而且要看有多少“菜佣酒保”在想着看落照;也只有生活在“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地方,“杜慎卿”这样风雅的人物才能显示出动人的风姿。(高考作文 fanwen.oyaya.net)这就是吴敬梓在情节设计上的匠心,既描写出社会环境,又烘托了主要人物,更深化了本章主旨,真乃一石三鸟。如果少了“我的”设计,又焉能为之!
3.描写要有一点“我的”细节。
情节勾画的是人物的骨架,而细节铺染的则是人物的血肉。《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知道要魅惑住唐僧必须在骷髅(骨架)上附着上血肉,同样,我们广大考生要想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也必须在情节的推进中铺展开细节,而且必须是“我的”细节。因为细节是唯一的,哪怕是孪生姐妹,也可以通过细节分辨出谁是姐姐,谁是妹妹。细节如果雷同甚至复制,就是最大的失真和抄袭。
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女儿》正是凭一个“我的”细节来打动阅卷老师心弦的。“我”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临近高考,我惴惴地向妈妈提出想吃西瓜,第二天中午,妈妈为我准备了一桌比以前要丰富好多的菜。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文章在《扬子晚报》刊载后,记者采访了此文作者。记者问:“你是怎么想到描写妈妈啃西瓜皮这个细节的?”考生说:“我的妈妈是平凡的,但是她用不平凡的母爱充实了我的成长过程。但怎样来表现这个‘不平凡’呢?我不禁想到了考试前一天晚上在宾馆电视上看到的满文军《懂你》中的一个细节:母亲把粥全盛给了四个孩子,吃完后又让他们带上中午的饭盒上学了,而其中一个孩子回来取遗忘的东西时,却看到母亲在刷碗前一个一个地舔着孩子粥碗上残存的粥汤。正是受到‘母亲舔粥碗’这一细节的震撼,我才联想到‘妈妈啃西瓜皮’这一细节的。”
读了这篇满分作文之后,邱凯同学在《幸福之道》中又描写了陪护孩子读书的母亲这样一个细节:
我拿起西瓜就吃了起来,突然,我感到有点不大对劲!我想了一下,对了,这西瓜咋没有种子呢?难道老妈买的是无籽西瓜。哇!我借着台灯的光,看了一下我手中的西瓜,顿时,我的心颤了一下。原来。那个西瓜并不是无籽西瓜,而是老妈将种子一个个挑了出来。我看着那些凹洞,心里顿时有了一股暖意。这不正是幸福吗?
串联起“舔粥碗”“啃西瓜皮”“挑西瓜籽”这三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同是母爱,但每一个母亲表现出的细节都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母爱也从“省粮(生存之物)”“省瓜(享受之物)”发展到了“省时(体贴之极)”。母爱的主旨是基本一致的,但三位作者所描写的细节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我的”。
二、议论文写作
议论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议(剖析)带叙(论据)论证观点。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打造“我的”特色:
1.立论要有一点“我的”看法。
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已初步形成,对大千世界、人间万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为此,写作议论文也应该在立论上有一点“我的”看法。高考议论文最忌“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最喜“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历练出一双“火眼金睛”,放出自己的眼光。何谓“眼光”?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只有“我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眼光。这就是韩寒说的“大家笑我不一样,我笑大家都一样”。下面这则小寓言颇能形象地诠释“眼光”:
两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片肥沃的草地。一狼大喜,另一狼不解地问:“这草我们又不能吃,你高兴什么呢?”“但羊爱吃呀。”此狼说完,便朝另一个方向飞奔而去。“你去于什么?”那狼不解地问。“我得设法把这个消息转告给羊。”飞奔的狼回答。
狼要吃羊,没羊咋办呢?换个思维,羊得吃草,有草就会有羊来。具备了透过“草”看见“羊”的眼光,狼才能成功地捕获更多的羊。
那么,如此锐利的“眼光”从何而来?可以从如下六个角度历练而来:①向深处看,揭示本质;②向前面看,探明原因;③向后面看,预见未来;④换角度看,提出新论;⑤切开来看,分清析透;⑥合起来看,立体观照。
如果历练出了上文中狼的“换角度看”的眼光,我们广大考生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就会有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
人一辈子,归根到底活的是精神。而精神生活,从来就是慢的、低的、软的——慢得像银杏的生长。因这慢,心才能得以饱满和从容;因这低,心才能得以丰饶和深沉;因这软,心才能得以柔韧和慈悲。慢是人性的本质,低是灵魂的根系,软是情感的样态。而有关幸福本质的东西,从来都与这些慢、低和软有关。
2.论据要有一点“我的”爆料。
考场上万众撞车的论据,你即使把它运用到魔术师刘谦的水平,也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而“我的”独家爆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抢眼”,就是耳目一新。在论据的选用上,我们广大考生要有一点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积淀和气魄:“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我的”爆料可以走两条路线:
一是全新无“族”。论据全新,而且后面没有追“新”一族。论证“尽职”,有谁会想到去用一个智障者作为论据?但有同学就用了瑞典首都著名的“街头一景”来作为论据:
一位目光呆滞的老人每天凌晨都会准时来到街头做“立正,稍息”的动作,态度认真,表情肃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社区警察说,那位老人原来是皇家骑兵队的一员,在一次演习中,马儿受惊,为了保护在场的其他人,他死死地拽住缰绳,被马拖了三百多米……醒来后,他忘记了一切,唯一没有忘记的是“为国王守街”。
这个论据不要说学生见所未见,恐怕就连老师也绝少有闻。一个人敢于为自己的职责而死,其精神已经十分罕见了;然而他的意识已经死去,他的精神却因放不下他的职责而不愿死去,其精神又是何其罕见啊!
二是推陈出新。论据熟稔,但续篇全新。论证“善于变通”,许多同学都用了小学课本中的寓言“乌鸦喝水”——第二只乌鸦比第一只乌鸦善于变通,它把小石子衔进瓶子,从而喝到了水。但有同学却用到了第三只乌鸦和第四只乌鸦:
一天,一只乌鸦飞到一片沙漠中,口渴难耐,恰巧看见地上一个瓶子里有半瓶水。它找来找去,除了满地的黄沙,一个石子也没有找到。最后,这只乌鸦渴死在了瓶子旁。
又一只乌鸦经过瓶子上空,当它看到地上的半瓶水和那只死乌鸦时,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它不再找石子了,而是开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当坑挖到一定深度时,瓶子开始慢慢地倾斜,等水涌到了瓶口,乌鸦把嘴伸进瓶子,美美地喝了个痛快。它对那堆白骨说:“情况变了,可你还用老办法,怎么行呢?”
大家对前两只乌鸦虽然耳熟能详,但对后两只乌鸦绝对闻所未闻。对经典论据推陈出新,同样可以给阅卷老师以超级震撼。
3.论述要有一点“我的”剖析。
高考议论文的硬功夫不在举例,而在剖析,因为举的例子都是“殊途”,而剖析出的道理才是“同归”。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王婆还要会夸才有人买,不会夸还是没有人买。请看下面三个版本夸瓜的王婆: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是卖瓜的王婆,但剖析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在论述时也应该举起自己的“刀”(“剖”)和“斧”(“析”),进行“我的”剖析。不举起刀斧,死抱着个瓜,往往无人问津;只有举起刀斧,剖而析之,才能人见人买。
福建考生化用钱学森的惊世之问“为何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发出了“中国又为何出不来大师”之问。接着这位考生举起了自己的刀斧,剖析出:①大师诞生的必备条件。②创造诞生大师的土壤。
袁隆平平易近人,爱因斯坦全无大师盛气凌人的说教之意。大师的成就固然高,然而能端平自己,不在名誉中膨胀自己,仍需一种气度和境界。
章诒和曾说:“大师的产生一需个人造诣;二需师友相助;三需环境相佐。”在一个催生快速短期成果、以实际利益为标准的体制下确实难寻大师,大师诞生仍需安静纯净的土壤。在一个尊敬大师的国度里,大师们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精神文化的领域中绚烂。
这位考生的剖析独到之处就在于:“条件”切入内因,“土壤”切人外因,既能剖而析之,又能整而合之,从而以强劲的思辨力和剖析力独步考场。
以上实战技法,旨在示例和点化,广大考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只要“一点能到”即可;大可不必炉火纯青,只要有那么“一点”即可;大可不必囿于其中,只要受点启发即可。我们坚信:用“我心”构思、“我手”打造的高考作文,一定能让阅卷老师会心颔首! 《用“我的”博弈2013年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