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一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主要靠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拉动,民营经济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一是发展速度快,所占比重大。2003年温州市个体工商户达22万户,非公有制企业5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多,民营经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97%。2003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新发展私营企业21449户,新增从业人员22.33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96%和18.97%。二是企业规模大,档次高。所考察地区年产值、销售收入几亿元、十几亿元的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随处可见。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已组建集团190多家,并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此外,民营经济从工业扩展到交通、旅游、金融、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温州大桥的经营权、文化中心的座位、出租车的牌号都被私人购买。
4、 城市化进程快,基础设施投入大
考察所到之处,看到的不仅是漂亮的楼房、宽阔的街道,而且到处都是鲜花绿地,一座座花园式中等城市正在悄然兴起。昆山、绍兴等城市虽然起步较晚,但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城市。“建设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您阅读的文章来源凹丫丫范文网-凹丫丫范文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他们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昆山市,2003年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光种树就要投上4亿元,2003年昆山市城建投资超过50亿元,使昆山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江浙沪一带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敢闯、敢想、敢干、敢试,一是起点高。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自觉置身于全国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坐标,从而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新品牌、新举措,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人”。二是定位准。苏州、昆山、义乌等地都是发挥他们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商贸开发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胆子大。在发展问题上,他们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创新。1985年昆山市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自己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至1991年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列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为吸引高附加值的电子企业入园,他们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以“境内关外”模式,创办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通过积极努力,得到了国家认可,并推动了中央决策。温州的飞机场是在国家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大量吸收民资,“偷偷”修起来的,以后又去国家民航争取航线,得到了国家认可。用温州人的话来说,中央红头文件明令禁止,不让干的坚决不干;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允许实验,在实践中创新经验,丰富中央文件;中央文件允许干的,要放开干、大胆干。
2、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构造全面开放大格局
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昆山市招商引资的秘诀,一是靠感情投入,二是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他们十分注重招商队伍建设,拥有一支在全市范围内招聘的外向型、懂政策、能说会干的专业招商队伍。昆山市干部参加最多的是招商活动,他们认为抓经济工作就是抓招商引资,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强化舆论宣传,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招商引资,个个参与招商引资,全社会都思外向、谋外向的良好氛围。
3、以工业园为依托,构筑经济发展载体
江浙沪一行,见到各地都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在各类工业园和开发区的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把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与城市建设及整个经济发展结合起业,做到了一次性规划到位。园区基础设施采取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吸引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
4、 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是营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在单纯靠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对外商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昆山市把实行优质服务“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品牌。二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古江南出名士,江浙沪等城市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品位,所参观考察的企业集团也都有深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江浙沪一带,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视人才为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竞争力,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安家创业。
5、 以商业贸易为核心,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江浙沪一行,深切感受到十一市、县、镇利用流动人口多企业众多的有利资源,使得商业贸易异常繁荣,同时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工业的发展。绍兴中国家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义乌小商品批发城、集休闲、园林、商贸于一体的宁波国际商贸中心等,都以其巨大的商品交易额、众多的流动人口拉动整个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团眼中的江浙沪,其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软硬环境建设之好、干部队伍素质之高的确令人震撼,在由衷赞叹之余,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1、 好区位不如好干部
江浙沪的发展固然有凭借其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来吸引大量外资,发展民营经济,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温州、西店、昆山等历任领导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民 《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6.html
4、 城市化进程快,基础设施投入大
考察所到之处,看到的不仅是漂亮的楼房、宽阔的街道,而且到处都是鲜花绿地,一座座花园式中等城市正在悄然兴起。昆山、绍兴等城市虽然起步较晚,但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城市。“建设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您阅读的文章来源凹丫丫范文网-凹丫丫范文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他们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昆山市,2003年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光种树就要投上4亿元,2003年昆山市城建投资超过50亿元,使昆山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江浙沪一带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敢闯、敢想、敢干、敢试,一是起点高。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自觉置身于全国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坐标,从而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新品牌、新举措,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人”。二是定位准。苏州、昆山、义乌等地都是发挥他们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商贸开发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胆子大。在发展问题上,他们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创新。1985年昆山市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自己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至1991年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列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为吸引高附加值的电子企业入园,他们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以“境内关外”模式,创办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通过积极努力,得到了国家认可,并推动了中央决策。温州的飞机场是在国家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大量吸收民资,“偷偷”修起来的,以后又去国家民航争取航线,得到了国家认可。用温州人的话来说,中央红头文件明令禁止,不让干的坚决不干;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允许实验,在实践中创新经验,丰富中央文件;中央文件允许干的,要放开干、大胆干。
2、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构造全面开放大格局
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昆山市招商引资的秘诀,一是靠感情投入,二是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他们十分注重招商队伍建设,拥有一支在全市范围内招聘的外向型、懂政策、能说会干的专业招商队伍。昆山市干部参加最多的是招商活动,他们认为抓经济工作就是抓招商引资,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强化舆论宣传,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招商引资,个个参与招商引资,全社会都思外向、谋外向的良好氛围。
3、以工业园为依托,构筑经济发展载体
江浙沪一行,见到各地都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在各类工业园和开发区的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把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与城市建设及整个经济发展结合起业,做到了一次性规划到位。园区基础设施采取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吸引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
4、 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是营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在单纯靠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对外商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昆山市把实行优质服务“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品牌。二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古江南出名士,江浙沪等城市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品位,所参观考察的企业集团也都有深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江浙沪一带,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视人才为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竞争力,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安家创业。
5、 以商业贸易为核心,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江浙沪一行,深切感受到十一市、县、镇利用流动人口多企业众多的有利资源,使得商业贸易异常繁荣,同时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工业的发展。绍兴中国家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义乌小商品批发城、集休闲、园林、商贸于一体的宁波国际商贸中心等,都以其巨大的商品交易额、众多的流动人口拉动整个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团眼中的江浙沪,其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软硬环境建设之好、干部队伍素质之高的确令人震撼,在由衷赞叹之余,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1、 好区位不如好干部
江浙沪的发展固然有凭借其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来吸引大量外资,发展民营经济,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温州、西店、昆山等历任领导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民 《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