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综合范文 >> 节日相关 >> 其它节日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在中华民俗链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个令人瞩目的节日。说它瞩目,一是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不仅是汉族人民信仰和尊崇的节日,也是苗、满、瑶、壮、畲、蒙、羌、藏、回、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信仰和尊崇的节日;二是自战国以来,220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且成扩张之势;三是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其祭祀和纪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产生端午节的原事相。因此,历代史册和民间留下许多值得探讨的记载和传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重五(午)节、天中节、艾节、夏节、驱瘟节等等,虽然各地名称有异,祭祀方式和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却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据典籍记载和田野考察,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大致有四种说法:
  
  其一,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说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崇信,位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屈原为实现楚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贤功遭诽,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免去屈原左徒之职,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信谗轻贤的结果,使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的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败于丹阳、蓝田战役,并丧失汉中之地。由于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又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一带。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刚回都城的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曾一度断绝。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但顷襄王昏庸惧强,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遭到屈原反对并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便怀恨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遭流放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日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王室贵族纷纷东逃。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楚国灭亡在即。屈原眼看自己浇注满腔热血一度兴旺发达的国家顷间毁于昏君佞臣之手,不吃不喝,泪流不眠。于悲愤绝望之中,在农历五月初四深夜,他怀抱巨石跳入汨罗江自殉。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联纵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民富国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除弊鼎新,这当然也会使许多因弊政获益的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的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中国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常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他们优秀的文学成就。
  
  屈原作为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政治家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最受推崇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屈原被历代文人学士尊为诗圣,称为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伟大诗人,并将端午节称为“诗人节”。
  
  屈原的死,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闻讯而至的百姓们成千上万,哭喊之声震天撼地,汨罗江两岸群众纷纷划动渔划子入江抢救。但滔滔江水无情,哪还能寻到决心以死殉国警世的屈原啊!找不到自己爱戴敬仰人的尸骨,百姓们便焚香化纸、敬献祭品,在端阳节(五月初五)这天为一代英灵送行。楚地本是稻米之乡,人们将江米做的饭团,糯米酿的雄黄酒,家鸡生的蛋煮熟,纷纷抛往汨罗江。不少民众怕屈原收不到祭品,便驾舟到江中祭祀抛洒。年复一年,久而久之,五月初五日追思和祭祀屈原的日子便成了民俗节日,并由此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
  
  最早记载屈原传说的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情节是,一说众百姓投奉屈原的祭品虽多,皆被汨罗江中的鱼虾所抢,屈原骨瘦如柴,托梦吃不着;二说,屈原死后被蛟龙所困,世人哀之,于是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雄黄酒醉蛇虫鱼虾,用竹筒装米煮饭和鸡蛋并系五色彩线,用舟送之江中投祭。鱼虾无法启开,蛟龙见五色丝而逃,只好由屈原自由自在享用了。后来,又演变成用芦苇叶包成粽子奉祭,不仅鱼虾无法开启食用,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道。聪明智慧的古代先民们,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总能发明出令世人叹服的壮举和佳肴。
  
  在研究屈原与端午节的学术中,人们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日子究竟是哪一天,至今还没有哪位史学家拿出令世人信服不疑的结论。但推断和考证他死于农历五月五晨或五月初四夜,却是学界和民众都能认同的忌日。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的考证,农历五月五日,原本就是楚地人民传统的端阳节日,古代先民视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而祭之。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祭东君”,也印证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辞海》解释,“东君”为日神,《楚辞·九歌》篇名,为屈原所作祭日神之歌。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一带农历五月五日确是祭祀太阳的节日,一直到南北朝时代还保留着祭东君的习俗。太阳,虽是万物成长之源,却摸不着抓不住,而屈原的惩恶革弊、富国强民政策却是楚国民众人人能感受到的,苦难中的人民视屈原为太阳,完全可以理解。因此,人们把祭太阳的节日改为祭屈原的节日,其本来意义在历史沿革中反而鲜为人知了。
  
  将五月五日祭屈原的节日称为“端午节”,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唐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一《八月端午》中解释这种变化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为中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由此可知,后世所成端午节即楚国纪念和祭祀屈原的端阳节,也称五月单五。
  
  其二,驱瘟除疫说
  
  瘟和疫,古称“瘟疫”,是急性传染病的通称。无论把这两个字相连称“瘟疫”,还是分开称“瘟”、称“疫”,皆为中医学病名。《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代吴又可著《瘟疫论》,是专门论述此种病的专著。驱瘟除疫,即驱赶和除掉瘟疫的方法。将驱除瘟疫与端午节相连,源于古老的民族传统和民间传说。
  
  中国民族自古就有清洁卫生和用中草药熏杀蚊蝇病菌的习惯。汉墓中出土熏香炉,马王堆女尸手中紧握的香囊,就是这种史实的写照。五月初夏,特别是北方广大地区,正是各种病菌滋生、蚊蝇肆虐繁殖的季节,家家户户除了打扫庭院和住室的环境卫生,还有用中草药来防疫病的习俗。平民百姓没有使用熏香炉、用贵重药材做香囊的财力,只有就地取材,采集薰衣草、苦艾、沉香、月桂、菖蒲等来除秽驱瘴、杀毒灭菌、净化环境,给人们带来安康快乐。至今,偏远贫穷之乡仍保留着燃烧或堆放艾草、菖蒲等来杀死越冬病菌的习俗。
  
  艾,俗称“家艾”、“艾蒿”,菊科,多年野生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背面有白色丝状绒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长的总状花丛,遍生我国各地。其茎、叶含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味苦,亦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的病害。农家常用它放在盛满粮食的缸口或囤口,以防虫蛀。中医学上以其入药,性温、味苦,具有和营血、祛寒湿、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疗痛等功能。
  
  菖蒲,又称“白菖蒲”,天南星科,多年野生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叶狭长60—80厘米,形似剑,排列成两行,主脉显著,肉穗花序圆桂形,着生在茎端,初夏开花,花黄色,或栽培或野生遍布全球温带地区。全株皆为提取芳香油、淀粉和纤维的原料,并具有药疗价值。中医用其根状茎作药用,可制健胃药;农家用其驱治作物病虫,视为农药。
  
  艾和菖蒲的药用价值,决定了人类对它的信任和崇拜。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在古老“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自然对艾和菖蒲赋予了极大的期望和灵性,并由此衍生出许多充满神奇的故事来: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甘肃陇东一带有个叫小河寨的村子,被一伙坏人把持,明抢暗偷,淫乱放荡,祸害一方。当地有个秀才痛恨难忍告了天状。玉皇大帝派瘟神到人间查访,若情况属实,就小布急疫,结果恶徒们的性命,但布瘟前要给小孩们戴上免疫包,不能祸及无辜。瘟神领旨到了陇东地界,变成一个白衣秀才,错摸到另一个村子里,每到一家门口就听到大人小孩在唱歌谣:“天瞎眼,神瞎灵,鬼瞎路,人瞎心,望着几时天崩。”瘟神一听,心里就生气了:这陇东大人小孩都咒神骂鬼,祈祷天地塌陷,看来都该杀!一念之间,就从袖筒里放出春、暑、伏三个瘟囊,在天空一搅腾,只半个时辰,瘟疫遍布陇东大地,无数无辜平民死于非命。然后把袖子一拂,上天找玉帝复命去了。玉帝一听,就知道他灾心不死,借机祸害生灵,顿时大怒,命天兵天将收了瘟神的瘟灾囊,推上斩妖台斩了。然后又派寿星带上祛灾囊和长命锁,去陇东拯救百姓。老寿星不敢怠慢,到了陇东用试罪棍拨拉满地尸体,凡有罪的立即化为灰烬,凡无辜受害的就给戴上祛灾囊和长命锁。这天正是人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凡戴上祛灾囊和长命锁的,很快就起死回生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戴上装有雄黄、苍术、细辛、白芷、丁香和甘松等配成的香包,象征寿星的祛灾囊,以驱瘟除浊消毒,保佑平安。至今在这一带还流传着:“瘟疫死瞎心,天下能太平,戴上祛灾包,娃娃都长命”的歌谣。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6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其它节日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