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文章:南郊“乞巧会”诉衷情
七夕文章:南郊“乞巧会”诉衷情
◎陈慰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四大传说。美丽的爱情神话传说,必然发生在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牛郎织女这一千古流传的浪漫爱情故事,传说起源地就在江南鱼米之乡——江苏省太仓市的南郊镇利民村。
牛郎织女的众多传说故事,早在宋代就已在太仓地区广为流传,至今太仓仍保留着相沿成习的“七夕节”民间风俗,还有三年一次的织女庙开光活动,以及吃巧果、风仙花染红指甲、槿树叶汁梳头、看巧云、观星斗、相亲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流传于太仓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传统的说法有—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传统说法中织女与牛郎之间的天河是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来的,而太仓的传说却是织女自己划出来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是玉帝的孙女,被抓回去也不会拿她怎么样,而牛郎是凡人,追上天去可能会受到严厉惩罚,阻断与牛郎之间的道路是对牛郎最好的保护。太仓的传说体现了织女对丈夫的挚爱,更有人情味。
南郊镇利民村至今遗存着我国唯一的一座织女庙,其悠久的历史长达九百多年。庙内织女凤冠霞帔,面向东方端坐殿内。庙前有两棵参天大银杏树,相传就是牛郎织女的象征,来庙里烧香的人都会向这两棵树祈祷。隔河就是牛郎庙,牛郎身背凉帽,面西立于神牛旁,明清时香火最为旺盛。太仓的父老乡亲希望牛郎织女朝夕相处,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牛儿来往。”
从文字的记录看,太仓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全国也是最早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黄姑庙,在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即南郊镇)。父老相传,尝有牵牛织女星精降焉,女以金簪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旧列车、女二像,后人去牵牛,独祠织女,祈祷有应。岁七夕,乡人醵集庙下占事,无毫厘差。旧有庙记,今亡之。”牛郎庙今已不存,而织女庙依旧。当地人敬称牛郎为“当方土地”,敬称织女为“女土地”。
心灵手巧的织女,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人间。太仓自古以来有着发达的纺织业,那巧夺天工的土织布曾进贡朝廷并远销海外,民间多男耕女织,所以每到七夕节,祭祀织女是南郊当地人的风俗,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提高女红技艺,这就是“乞巧会”的来源。
每年七月初七这天,在织女庙都会上演热闹非凡的“乞巧会”盛景。四面八方的来客有的乘船,有的坐轿子,有的步行,络绎赶来。织女庙庙外锣鼓喧天,人们结队风风火火地舞起长龙,最多的时候有上百条龙。临时架起的敞棚内,数十张圆桌巍然壮观地一字铺开。灶台间炊烟袅袅,各式斋菜被分装进层层堆叠的碗碟中。源源而来的香客将整个织女庙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庙内外熙熙攘攘,各式商贩也会在一旁摆摊做买卖,卖小吃的、衣服的、玩具的,应有尽有。“乞巧会”由庙主主持,分为开启、斋筵、祭祀、念经、解粮等5个部分。神像一般三年开一次光,开光分为净面、接灵、开光、开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几个环节,招待香客吃饭要摆上100多桌。
“乞巧会”上,还会进行拜双星、观星斗、看巧云、笃(丢)巧、蛛网乞巧、吃巧果和兰花豆、染红指甲、净头槿、承露盘等一系列富有太仓特色的民俗活动。庙主免费施斋,巧果、兰花豆、豇豆麦糕等各色精巧特色点心更是美味可口,令人大饱口福。到了下午,姑娘们开始用自家种的凤仙花染红指甲以求吉祥如意,用槿树叶汁洗头以求美貌纯洁,而游客们也不禁要入乡随俗地沾一沾巧气和喜气。到了晚上,还要唱“宣卷”(一种曲艺说唱)直到天亮。
2008年,南郊镇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七夕文化传承基地”称号。七夕文化世世代代在太仓的传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忠贞爱情的歌颂。
《七夕文章:南郊“乞巧会”诉衷情》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631.html
◎陈慰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四大传说。美丽的爱情神话传说,必然发生在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牛郎织女这一千古流传的浪漫爱情故事,传说起源地就在江南鱼米之乡——江苏省太仓市的南郊镇利民村。
牛郎织女的众多传说故事,早在宋代就已在太仓地区广为流传,至今太仓仍保留着相沿成习的“七夕节”民间风俗,还有三年一次的织女庙开光活动,以及吃巧果、风仙花染红指甲、槿树叶汁梳头、看巧云、观星斗、相亲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流传于太仓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传统的说法有—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传统说法中织女与牛郎之间的天河是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来的,而太仓的传说却是织女自己划出来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是玉帝的孙女,被抓回去也不会拿她怎么样,而牛郎是凡人,追上天去可能会受到严厉惩罚,阻断与牛郎之间的道路是对牛郎最好的保护。太仓的传说体现了织女对丈夫的挚爱,更有人情味。
南郊镇利民村至今遗存着我国唯一的一座织女庙,其悠久的历史长达九百多年。庙内织女凤冠霞帔,面向东方端坐殿内。庙前有两棵参天大银杏树,相传就是牛郎织女的象征,来庙里烧香的人都会向这两棵树祈祷。隔河就是牛郎庙,牛郎身背凉帽,面西立于神牛旁,明清时香火最为旺盛。太仓的父老乡亲希望牛郎织女朝夕相处,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牛儿来往。”
从文字的记录看,太仓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全国也是最早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黄姑庙,在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即南郊镇)。父老相传,尝有牵牛织女星精降焉,女以金簪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旧列车、女二像,后人去牵牛,独祠织女,祈祷有应。岁七夕,乡人醵集庙下占事,无毫厘差。旧有庙记,今亡之。”牛郎庙今已不存,而织女庙依旧。当地人敬称牛郎为“当方土地”,敬称织女为“女土地”。
心灵手巧的织女,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人间。太仓自古以来有着发达的纺织业,那巧夺天工的土织布曾进贡朝廷并远销海外,民间多男耕女织,所以每到七夕节,祭祀织女是南郊当地人的风俗,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提高女红技艺,这就是“乞巧会”的来源。
每年七月初七这天,在织女庙都会上演热闹非凡的“乞巧会”盛景。四面八方的来客有的乘船,有的坐轿子,有的步行,络绎赶来。织女庙庙外锣鼓喧天,人们结队风风火火地舞起长龙,最多的时候有上百条龙。临时架起的敞棚内,数十张圆桌巍然壮观地一字铺开。灶台间炊烟袅袅,各式斋菜被分装进层层堆叠的碗碟中。源源而来的香客将整个织女庙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庙内外熙熙攘攘,各式商贩也会在一旁摆摊做买卖,卖小吃的、衣服的、玩具的,应有尽有。“乞巧会”由庙主主持,分为开启、斋筵、祭祀、念经、解粮等5个部分。神像一般三年开一次光,开光分为净面、接灵、开光、开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几个环节,招待香客吃饭要摆上100多桌。
“乞巧会”上,还会进行拜双星、观星斗、看巧云、笃(丢)巧、蛛网乞巧、吃巧果和兰花豆、染红指甲、净头槿、承露盘等一系列富有太仓特色的民俗活动。庙主免费施斋,巧果、兰花豆、豇豆麦糕等各色精巧特色点心更是美味可口,令人大饱口福。到了下午,姑娘们开始用自家种的凤仙花染红指甲以求吉祥如意,用槿树叶汁洗头以求美貌纯洁,而游客们也不禁要入乡随俗地沾一沾巧气和喜气。到了晚上,还要唱“宣卷”(一种曲艺说唱)直到天亮。
2008年,南郊镇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七夕文化传承基地”称号。七夕文化世世代代在太仓的传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忠贞爱情的歌颂。
《七夕文章:南郊“乞巧会”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