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
〈内容简介〉中国目前努力走向市场化,但在现实中我们仍将遇到一系列的挑战。好政府和有能力的政府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在经济方面仍习惯于一切都围绕政府转的话,则过去的低效错误有可能会重复,加快市场化的步伐其实就是要提高我们经济发展的效率。生产什么样的制度和如何生产,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关键词〉经济市场化、政府干预、制度产品、主体创造性。
一、市场化的必然性
中国历代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所以自然经济有深厚的根基。如果生产只为自己而很少或者不为交换进行,则必定是分散的而且水平低。大到一个国家,如果生产只在封闭中进行,同样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中国是一个大国,长期以来主动或被动的只在内部进行生产和交换。相比较而言,西方小国林立,特别在早期城邦国家更多,如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这些国家面积小、资源不全,迫使它们必然进行对外的交换。在这种情况下,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就相对薄弱,从而允许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国在明朝末年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很快被扼杀了。西方近代的革命是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所以能很快的走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近代的革命却是由社会危机引发的,即使革命成功,也缺乏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缺乏市场观念。新中国建立后,生产力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此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下取得的,所以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是自然形成的,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完善;世界上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市场经济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中国虽然提出了要建立市场经济并列出了一个时间表(2000年初步建立市场经济,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但事实表明,这条路走得很艰难。
当今发达国家没有那一个不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反之,不发达国家都是不实行市场经济或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国家,由此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巨大魅力。表面看来,美国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背后隐藏的是市场制度。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后,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也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火车头。
1991年后,美国进入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新经济的萌芽显然不是靠政府慧眼识英雄才发展起来的,而是市场中千千万万的脑袋相互碰撞的结果。生产力朝前发展是必然的,但它以何种方式显现出来(如工业革命时以蒸汽机为标志,接下来是以电气为标志)却不能预知。如果没有市场制度、没有每个人对需求的不断追求,而是寄希望于一种力量去引导经济中的全体人民,除非这种力量是先知,具有神的意识,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阻,但遗憾的是除了虚无的神,我们在现实中尚未发现谁具有这种力量。微观经济学已证明了市场制度下的平等竞争所形成的均衡价格,可以引导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过于自信,妄想用个人的意志来支配生产,结果常常带来了灾难。
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当每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时,即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出现时,各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将静止,从而部门结构实现了合理化。在价格反映供求的情况下,一个部门生产不足,高利润率将促使资源流入该部门;一个部门生产过剩,低利润率将促使资源流出该部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人为的安排各部门的比例,其后果可能不太严重。但如果生产力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各部门的关系已经非常复杂时,还靠一小撮人的脑袋去指挥如何实现比例合理、如何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显然是在干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1947年,战后的西德由于价格管制和无所不在的政府管理,市场机制陷入了瘫痪,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但1948年,由于政府从控制下脱身,让市场机制重新有效的运转起来,生产和消费立即高涨,从而带来了经济奇迹。市场生产看似混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解决了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等问题,它能把我们所需的食物生产出来、运送到合适的地点、以可口的形式到达我们的餐桌上,它决定了至今最大的计算机也无力涉及的成千上百万未知变量和关系的问题,没有人去设计市场但它却相当好的发挥着作用,因此,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指出“市场体系有一定秩序,它行得通。”所以,只有市场制度才能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中有条不紊的组织生产,而不会出现苏联时那样的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到了今天,如果忽视市场的功能,还是习惯于人为的去调整产业结构,很可能会越调越乱。
贫困一直是世界的头号大敌。欧洲在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几百年间,就将绝对的贫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不能不说市场经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没有产品的极大丰富,仅仅在生产以外,如分配上做文章,贫困是不可能消失的。一块蛋糕如果很小,你分配的再均匀、再合理,最多能保证每个人不饿死,但要填饱肚子却是妄想,更勿须奢谈吃饱肚子后想干的其它事情。中国在短短的20年间,如果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从而带动生产力的大发展,要解决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恐怕也是痴人说梦了。今后,我们要走向富强,离开了市场经济也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虽然最初是由西方进行实践的,但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组织生产的最好方式,中国当然应该大力推行。
二、 市场化进程中的挑战
1992年,中国正式开始走向市场经济并提出要在20世纪末建立初步的市场经济的目标。现在,我们重新审视所处的状况,发现在思想和事实上仍面临着市场化的一系列挑战。
新古典经济学崇尚市场制度,相信市场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尤其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其颠峰是萨伊定理: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客观的说,经济学是在市场制度下发育成长的,但它反过来也促进了市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古典经济学虽然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的修正,却对早期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重商主义将财富仅局限于金银,显然是狭隘的,但它对早期的资本积累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25年,英国首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地位开始动摇起来,人们在怀疑古典经济学的同时,也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停的质问。马克思主义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他指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但他也指出资本主义一百年以来创造的财富比过去整个人类创造的财富多得多,即承认市场在生产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
1929年,西方爆发了席卷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自由的市场经济时代宣告结束,国家资本主义泛滥起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经济危机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所以政府的任务是扩大有效需求。当这种做法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时,二战爆发了。需求不足在人类不停地投放炸弹时已烟消云散了,整个社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军用品又不断地用生产出来的炸弹去毁灭更多的社会产品。二战时期及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面临的是供给不足。因此,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由需求拉动的黄金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661.html
〈关键词〉经济市场化、政府干预、制度产品、主体创造性。
一、市场化的必然性
中国历代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所以自然经济有深厚的根基。如果生产只为自己而很少或者不为交换进行,则必定是分散的而且水平低。大到一个国家,如果生产只在封闭中进行,同样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中国是一个大国,长期以来主动或被动的只在内部进行生产和交换。相比较而言,西方小国林立,特别在早期城邦国家更多,如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这些国家面积小、资源不全,迫使它们必然进行对外的交换。在这种情况下,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就相对薄弱,从而允许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国在明朝末年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很快被扼杀了。西方近代的革命是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所以能很快的走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近代的革命却是由社会危机引发的,即使革命成功,也缺乏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缺乏市场观念。新中国建立后,生产力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此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下取得的,所以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是自然形成的,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完善;世界上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市场经济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中国虽然提出了要建立市场经济并列出了一个时间表(2000年初步建立市场经济,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但事实表明,这条路走得很艰难。
当今发达国家没有那一个不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反之,不发达国家都是不实行市场经济或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国家,由此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巨大魅力。表面看来,美国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背后隐藏的是市场制度。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后,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也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火车头。
1991年后,美国进入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新经济的萌芽显然不是靠政府慧眼识英雄才发展起来的,而是市场中千千万万的脑袋相互碰撞的结果。生产力朝前发展是必然的,但它以何种方式显现出来(如工业革命时以蒸汽机为标志,接下来是以电气为标志)却不能预知。如果没有市场制度、没有每个人对需求的不断追求,而是寄希望于一种力量去引导经济中的全体人民,除非这种力量是先知,具有神的意识,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阻,但遗憾的是除了虚无的神,我们在现实中尚未发现谁具有这种力量。微观经济学已证明了市场制度下的平等竞争所形成的均衡价格,可以引导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过于自信,妄想用个人的意志来支配生产,结果常常带来了灾难。
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当每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时,即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出现时,各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将静止,从而部门结构实现了合理化。在价格反映供求的情况下,一个部门生产不足,高利润率将促使资源流入该部门;一个部门生产过剩,低利润率将促使资源流出该部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人为的安排各部门的比例,其后果可能不太严重。但如果生产力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各部门的关系已经非常复杂时,还靠一小撮人的脑袋去指挥如何实现比例合理、如何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显然是在干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1947年,战后的西德由于价格管制和无所不在的政府管理,市场机制陷入了瘫痪,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但1948年,由于政府从控制下脱身,让市场机制重新有效的运转起来,生产和消费立即高涨,从而带来了经济奇迹。市场生产看似混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解决了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等问题,它能把我们所需的食物生产出来、运送到合适的地点、以可口的形式到达我们的餐桌上,它决定了至今最大的计算机也无力涉及的成千上百万未知变量和关系的问题,没有人去设计市场但它却相当好的发挥着作用,因此,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指出“市场体系有一定秩序,它行得通。”所以,只有市场制度才能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中有条不紊的组织生产,而不会出现苏联时那样的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到了今天,如果忽视市场的功能,还是习惯于人为的去调整产业结构,很可能会越调越乱。
贫困一直是世界的头号大敌。欧洲在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几百年间,就将绝对的贫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不能不说市场经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没有产品的极大丰富,仅仅在生产以外,如分配上做文章,贫困是不可能消失的。一块蛋糕如果很小,你分配的再均匀、再合理,最多能保证每个人不饿死,但要填饱肚子却是妄想,更勿须奢谈吃饱肚子后想干的其它事情。中国在短短的20年间,如果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从而带动生产力的大发展,要解决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恐怕也是痴人说梦了。今后,我们要走向富强,离开了市场经济也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虽然最初是由西方进行实践的,但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组织生产的最好方式,中国当然应该大力推行。
二、 市场化进程中的挑战
1992年,中国正式开始走向市场经济并提出要在20世纪末建立初步的市场经济的目标。现在,我们重新审视所处的状况,发现在思想和事实上仍面临着市场化的一系列挑战。
新古典经济学崇尚市场制度,相信市场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尤其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其颠峰是萨伊定理: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客观的说,经济学是在市场制度下发育成长的,但它反过来也促进了市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古典经济学虽然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的修正,却对早期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重商主义将财富仅局限于金银,显然是狭隘的,但它对早期的资本积累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25年,英国首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地位开始动摇起来,人们在怀疑古典经济学的同时,也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停的质问。马克思主义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他指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但他也指出资本主义一百年以来创造的财富比过去整个人类创造的财富多得多,即承认市场在生产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
1929年,西方爆发了席卷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自由的市场经济时代宣告结束,国家资本主义泛滥起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经济危机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所以政府的任务是扩大有效需求。当这种做法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时,二战爆发了。需求不足在人类不停地投放炸弹时已烟消云散了,整个社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军用品又不断地用生产出来的炸弹去毁灭更多的社会产品。二战时期及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面临的是供给不足。因此,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由需求拉动的黄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