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正文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反正最后都得走上改制这条道,问题是如果主动选择改革,所花的代价
相对要少,社会震荡也可避免,现在被动流夫只使少数人得利,必然会酿成深刻的政治经济
危机。
欠债还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国有企业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日积月累,不但使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还给中国金融系统深种祸根。
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庞大遗产,企业职工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的份额。

※ ※ ※

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是不少人展开寻皿活动的重要猎
物。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旧体制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遗
产”。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成了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非常难以通过的“瓶颈”。

国有企业改革的轨迹
本节阐述了我国在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国有企业的问题上所走过的“渐进式”道
路和开过的种种“药方”,包括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
现代企业制度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种种改革,以及目前国有企业改
革的困境:想放手改革却没有找到“突破口”。
之所以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瓶颈口”,是因为国有企业现
在被“三座大山”压住。这“三座大山”是债务过重、企业办社会、冗员过多。这三大问题
中,由于企业办社会和冗员问题牵涉到安定团结,以及社会承受力和政治承受力问题,并非
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即便是在建立市场经济方面走得最远的广东省,也得在1996年初推
出措施,限制企业经济性裁员。所以大家现在寄望于通过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成功来解决这
两大问题。而债务问题因为已成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障碍,并影响到国家财政,因
此讨论得比较多。
国有企业如何改革,这一问题早已成为近几年的讨论重点。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到作者成书这段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多少企业摸索出一
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理论界也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不再像以前搞“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
份制改造”时那样,总是乐观地预言“一包就灵”,“一改就灵”。因为在经10多年改革
以后,大家已开始明白,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经济制度创新的问题,从本质上
来看,它是一个如何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的问题,而这正是转轨时期主要社会矛盾的集结
点。
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企业改革已经通过“渐进”方式走过了几个阶段: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推动企业走向市场。
颁布《企业法》,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明确企业是相对独
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促使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贯彻《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划分政府与企业的权限.推动企业转换机制,政
府转变职能,进而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利改税、放权让利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单项改革到多项改革,进而到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风风雨雨十几年,什么药方都用过了,可以说还没有找到包医国有企业顽症
的灵丹。如前所述,曾有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用股份制改组国有企业,但是经过5年的试验以
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只是使许多企业成了“翻牌公司”。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
立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札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概括为“产权清
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个字。当时许多人的理解是:十六字真诀的要
点是前八个字,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企业的所有权和同有资产管理权划分开,确立企业的法
人财产权。但这一条从理论上看起来似乎已经弄清楚的改制措施,而实际上可操作性不强: 
法人代表都是由上级机关委派的,且不知哪一天又会被更换,所有权又如何与法人财产权相
分离?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更妙,总是琢磨着如何从国有资产存量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
“经营者产权”。按待“经营者产权”论者的说法,仿佛亏损连年的国有企业只要划出一部
分作为“经营者产权”,重新进行利益组合,企业马上就能扭亏为盈,资产就能极快增值。
对这种说法,除了能分得“产权”的经营者之外,深谙中国国情的人士都不做此想——类似
的说法在“股份制改造”时说得太多了。
正囚为如何改还处于迷茫状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出台至作者写完此书时,中
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一直还停留在筹划阶段,实际动作很小。在没有找到更佳方案以前,
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或“摸”着进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组;或
“摸”着进行中外合资,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或“摸”着进行破产兼并。受了
“股份制改造”的启发,知道一家企业可以拆成若干股份,形同被人收购;也可以只卖少部
分,自己仍旧控股掌握经营权。于是各地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纷纷出售大比例股份
给外商,人称“皇帝女儿嫁鬼佬”,许多中国的名牌产品都纷纷挂上“中外合资”的招牌,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富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这类“皇帝女儿嫁鬼佬”的
事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有的是只卖一个企业,有的是卖一个集团,有的甚至是出售整个系
统。
国有企业“嫁”外啊,井非今日今时的发明。早在阴年代后期,就有人提出用外资改造
老企业,组建“嫁接式”的中外合资企业。但因为一直想让外商“嫁接”改造经营管理不善
的老企业,而这些企业缺乏吸引力,因此这项改革多年来没有成效。而现在“出嫁”的国有
企业因多是“靓女”,对于外商来说,通过购买控股权取得中国优质企业的经营权与无形资 
产,既可不冒办新企业的风险,又可以更快地打入中国市场,故此出资动辄逾千万美元,甚
至逾亿美元。毫无疑问,这种“嫁接”是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个重要契机,但并非所
有的国有企业都可以这样做,大批国有企业只有另寻它途。于是不少企业就搞假兼并、假破
产逃避债务,人称“大船搁浅,舢板逃生”,即将债务及老弱病残留给原企业,将有效资产
和技术骨干、精壮劳力组成一个新的企业,以规避债务,另谋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免互相埋怨:企业抱怨政府部门始终不肯给他们彻底松绑,更有 
部分企业则抱怨政府没有给它们在融资上提供方便;而政府则不断发布各种统计数据,证明
企业的毛病出在它们自己内部,与政府行为无关。到了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路
又出现一个新的转机:抓大放小,即抓住大国有企业,放开小的,让国有中小企业搞活。而
许多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能不能搞活,却让人怀疑。以作者1995年10月到广东韶关的一次
调查为例,就证明作者这种怀疑并非杞人忧天。
笔者先后走访了10多位当地体改部门、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对
国有企业下一步的改革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68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金融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