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思考
庞大的工业产量则说明,一旦中国市场由主要中国企业来占领,那么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以国内市场为根据地,以强有力的竞争者身份打开国际市场,而不必要那么谦卑地只是充当廉价劳动力。
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相比,今日中国面临的对手固然更为强大,但我们的起点也更高一些,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一个完备的教育制度,有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一批懂得国际经济专家,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队伍。就外部环境来看,只要中国看清形势充分利用各国矛盾,则纵横捭阖的空间是很开阔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如果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懂得国际国内大势的战略人才还不多,还有很多策略上、政策上的失误;那么今天中国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战略人才,完全有能力处理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
统一的中央政府、大国优势、较高的技术和经济起点以及历史经验的积淀,这就是自主增长的可能性所在。
五、自主增长战略中贸易和资本进出口的位置
自主增长战略和闭关自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闭关自守是指完全隔绝和外界的往来,使外界根本上从认识图式中消失。而自主增长战略则根本上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基于对世界和自身的清醒认识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性战略。正因为如此,资本和贸易的进出口才在自主增长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国是自主增长的典范。它现在虽然高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但一旦自由贸易侵犯了国内企业的利益,对经济的自主性构成威胁,美国很快会采取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特别301条款到假借人权名义,从限制进口配额到逼迫对手开放市场,这些伎俩二十年来我们已经见得多了。目前,美欧香焦大战、美日钢铁大战正在向纵深发展,生动地揭露了美国自由贸易旗手的虚伪性。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危机四起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却例外地保持了长达八年的增长,充分地表明了美国经济的自主性。当然,如果没有巨额外资的不断流入,美国新经济是不可设想的。但这至少说明,流入外资所带来的需求大部分被美国企业所吸收。
但是,美国的领导集团在全力维护经济自主性的同时,也深深懂得资本和贸易的输出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扩张的。而要有输出,则一定会有相应的输入,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使输入和输出都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保持本国经济的自主地位甚至是——对美国来说——领导地位。如果资本输出带来的好处被相应的输入所抵消,就象八十年代末期日资大肆购买美国公司所引起的反响一样,美国就会大喊大叫,采取措施来赶走资本输入。更不要说出现贸易逆差了。
按照这一标准,大力促进出口是自主增长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如果与出口相应的进口伤害到自主增长战略的实现,则相关的出口就得权衡利弊了。日本很幸运,在它大力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纺织品的时候,没有象世界贸易组织那样的机构来逼迫它开放奢侈品市场和机械产品市场,它可以只进口原材料和最必要的机械设备,从而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起大量资本。如果今天中国要避免外资和进口产品对国内工业的打击,就有可能被迫缩小出口额。而出口额的再度扩大,则必须靠国内工业结构的升级和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的增长。目前,由于人民币不贬值,中国已经极大地放慢了出口增长率,并相应地削减了进口,这对国内非出口导向型的工业来说实际上是好消息。即便如此,外资和进口产品对国内工业的打击也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了。最近,就有江苏石化工业联名上书国务院要求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可以设想,如果1998年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相应的进口也大幅度增长的话,国内自主型工业的日子还会更加难过。
在打击国内自主型工业的意义上,外国直接投资比进口更具有威胁性,又其中跨国公司的投资最为致命。如果说,进口的威胁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控制,外资企业的威胁则更难以对付。这实际上是打入我国市场内部的竞争对手,它既具有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品牌的优势,又享有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更享受了中国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最大限度地将利润转移到母公司,与这样的对手相比,中国的大型企业就成了小人国里的大人物了,根本没有任何获胜的希望。可以说,跨国公司及为它服务的各类国际组织是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实行自主增长战略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认清楚跨国公司的威胁,错把跨国公司当成亲善使者来欢迎,以为跨国公司真的是来帮助中国发展,那么很可能中国的前景就是巴西式、俄罗斯式、印尼式困境的混合,而中国老百姓在过了一段好日子后又会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下重新勒紧裤腰带。因此,实行自主增长战略必然要求逐渐加大对外资企业的限制,例如减少对独资企业的审批,要求合资企业中的外方股份减少到49%以下,增加外资企业产品中的国产化程度,限制外资进入某些战略产业等等。
在限制外资企业和进口产品的同时,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鼓励中国企业以国内市场积累的利润为后盾,加大出口力度。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质就是如此,广义来讲,这也是倾销的一种。但是出口退税是国家行为,国家承受的外交压力较大。为了减轻这种压力,我们有必要学习日本的进出口体制。显然,日本有一套复杂的内外贸体制,这套体制给外国产品穿上了一双透明的小鞋,它表面上与关贸总协定的条款并无违背之处,实际上外国产品却很难在日本打开销路。在纽约买日本汽车比在东京更便宜,但日本汽车厂商仍然可以声称没有倾销。因为汽车厂商给商社的汽车批发价很低,利润都集中到了商社,而商社利润则以高昂地价等方式返还给汽车厂商所从属的大财团。这样,日本汽车厂商不需要国家的过多帮助就可以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当然,我们不必照搬日本的体制,而完全可以结合中国国情设计出具有相似功能的保护层。
自主增长战略的基本轮廓,可以概括为“三道防线,一面出击”。第一道防线是坚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大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力度,在跨国公司时代则要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和领域;第二道防线是加强对重要产业的政策协调和倾斜,利用后发优势缩短甚至跳过某些产业升级阶段,防止重要产业被外资直接占领或通过市场竞争挤垮;第三道防线是加强自主型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力度,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面出击,则是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以内养外,进占国际市场。
六、关键在于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公众对于自主增长战略的怀疑将来自于对美国技术优势的崇拜。这是很有道理的。很多参观过日本丰田汽车开发中心或西雅图航空城的中国企业家或领导人都被现代技术的高度复杂性所震慑,一些人与其说被超级市场的琳琅满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718.html
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相比,今日中国面临的对手固然更为强大,但我们的起点也更高一些,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一个完备的教育制度,有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一批懂得国际经济专家,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队伍。就外部环境来看,只要中国看清形势充分利用各国矛盾,则纵横捭阖的空间是很开阔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如果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懂得国际国内大势的战略人才还不多,还有很多策略上、政策上的失误;那么今天中国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战略人才,完全有能力处理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
统一的中央政府、大国优势、较高的技术和经济起点以及历史经验的积淀,这就是自主增长的可能性所在。
五、自主增长战略中贸易和资本进出口的位置
自主增长战略和闭关自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闭关自守是指完全隔绝和外界的往来,使外界根本上从认识图式中消失。而自主增长战略则根本上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基于对世界和自身的清醒认识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性战略。正因为如此,资本和贸易的进出口才在自主增长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国是自主增长的典范。它现在虽然高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但一旦自由贸易侵犯了国内企业的利益,对经济的自主性构成威胁,美国很快会采取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特别301条款到假借人权名义,从限制进口配额到逼迫对手开放市场,这些伎俩二十年来我们已经见得多了。目前,美欧香焦大战、美日钢铁大战正在向纵深发展,生动地揭露了美国自由贸易旗手的虚伪性。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危机四起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却例外地保持了长达八年的增长,充分地表明了美国经济的自主性。当然,如果没有巨额外资的不断流入,美国新经济是不可设想的。但这至少说明,流入外资所带来的需求大部分被美国企业所吸收。
但是,美国的领导集团在全力维护经济自主性的同时,也深深懂得资本和贸易的输出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扩张的。而要有输出,则一定会有相应的输入,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使输入和输出都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保持本国经济的自主地位甚至是——对美国来说——领导地位。如果资本输出带来的好处被相应的输入所抵消,就象八十年代末期日资大肆购买美国公司所引起的反响一样,美国就会大喊大叫,采取措施来赶走资本输入。更不要说出现贸易逆差了。
按照这一标准,大力促进出口是自主增长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如果与出口相应的进口伤害到自主增长战略的实现,则相关的出口就得权衡利弊了。日本很幸运,在它大力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纺织品的时候,没有象世界贸易组织那样的机构来逼迫它开放奢侈品市场和机械产品市场,它可以只进口原材料和最必要的机械设备,从而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起大量资本。如果今天中国要避免外资和进口产品对国内工业的打击,就有可能被迫缩小出口额。而出口额的再度扩大,则必须靠国内工业结构的升级和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的增长。目前,由于人民币不贬值,中国已经极大地放慢了出口增长率,并相应地削减了进口,这对国内非出口导向型的工业来说实际上是好消息。即便如此,外资和进口产品对国内工业的打击也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了。最近,就有江苏石化工业联名上书国务院要求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可以设想,如果1998年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相应的进口也大幅度增长的话,国内自主型工业的日子还会更加难过。
在打击国内自主型工业的意义上,外国直接投资比进口更具有威胁性,又其中跨国公司的投资最为致命。如果说,进口的威胁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控制,外资企业的威胁则更难以对付。这实际上是打入我国市场内部的竞争对手,它既具有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品牌的优势,又享有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更享受了中国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最大限度地将利润转移到母公司,与这样的对手相比,中国的大型企业就成了小人国里的大人物了,根本没有任何获胜的希望。可以说,跨国公司及为它服务的各类国际组织是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实行自主增长战略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认清楚跨国公司的威胁,错把跨国公司当成亲善使者来欢迎,以为跨国公司真的是来帮助中国发展,那么很可能中国的前景就是巴西式、俄罗斯式、印尼式困境的混合,而中国老百姓在过了一段好日子后又会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下重新勒紧裤腰带。因此,实行自主增长战略必然要求逐渐加大对外资企业的限制,例如减少对独资企业的审批,要求合资企业中的外方股份减少到49%以下,增加外资企业产品中的国产化程度,限制外资进入某些战略产业等等。
在限制外资企业和进口产品的同时,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鼓励中国企业以国内市场积累的利润为后盾,加大出口力度。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质就是如此,广义来讲,这也是倾销的一种。但是出口退税是国家行为,国家承受的外交压力较大。为了减轻这种压力,我们有必要学习日本的进出口体制。显然,日本有一套复杂的内外贸体制,这套体制给外国产品穿上了一双透明的小鞋,它表面上与关贸总协定的条款并无违背之处,实际上外国产品却很难在日本打开销路。在纽约买日本汽车比在东京更便宜,但日本汽车厂商仍然可以声称没有倾销。因为汽车厂商给商社的汽车批发价很低,利润都集中到了商社,而商社利润则以高昂地价等方式返还给汽车厂商所从属的大财团。这样,日本汽车厂商不需要国家的过多帮助就可以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当然,我们不必照搬日本的体制,而完全可以结合中国国情设计出具有相似功能的保护层。
自主增长战略的基本轮廓,可以概括为“三道防线,一面出击”。第一道防线是坚决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大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力度,在跨国公司时代则要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和领域;第二道防线是加强对重要产业的政策协调和倾斜,利用后发优势缩短甚至跳过某些产业升级阶段,防止重要产业被外资直接占领或通过市场竞争挤垮;第三道防线是加强自主型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力度,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面出击,则是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以内养外,进占国际市场。
六、关键在于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公众对于自主增长战略的怀疑将来自于对美国技术优势的崇拜。这是很有道理的。很多参观过日本丰田汽车开发中心或西雅图航空城的中国企业家或领导人都被现代技术的高度复杂性所震慑,一些人与其说被超级市场的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