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思考
所吸引,毋宁说拜倒在西方的尖端技术脚下。但是,工程经历很深的领导人则能在赞叹西方技术的先进性的同时,估量中国工业存在的差距。实际上,差距并不是大得不可企及。从中国前三十年国防工业的技术进展速度看,从苏联空间技术的发展速度看,如果我们再有一代中国智力精英的全身心投入,大幅度缩短差距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这里的要害是智力精英的全身心投入。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教育十分强调爱国主义,在每一个细节中浸透着自觉服从国家利益的精神,使日本的智力精英可以狂热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日本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1949年以来的情况也很相似,由于新中国激发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尊严和自豪,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纷纷归国,无论在高校、科研院所还是工厂,智力精英们都心不旁骛,夜以继日地学习、思考、集体攻关,这才有了一系列震憾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遗憾的是,对白专道路的批判使这批一心报国的智力精英的心情受到了一定打击。而改革以后,金钱崇拜倾向又从另一个角度涣散了智力精英们的创造激情。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老一代科技精英渐渐退出舞台,新生代知识分子却深受民族虚无主义影响,整个科学技术队伍形存神散,不要说承担起复兴民族大业的使命了,就连维持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如果说这二十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科学技术队伍的溃散和大学教学的过度外向化或许是最大的问题。更遗憾的是,有关的部门领导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把科技人才的流失、科研水平的下降简单地归结为待遇不够。如果这样来看待问题的话,那么中国就不可能留住科研精英,不可能进行自主的科技创新,因为中国无法将待遇提高到与美国相提并论的水平。可笑的是,最近教育部真的将“待遇不够”的思路付诸实施了,即所谓设立“特聘教授制度”,每名特聘教授在工资外每年享受10万的岗位津贴,计划岗位总数约为300-500个。10万元,在中国人看来也许不少,但与美国同等人才的收入水平相比,还不一定能到十分之一。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想凭区区10万元网罗一流人才,恐怕只是一厢情愿,而希望这一流人才能象钱学森当年那样全身心地投入,也很难现实。然而,最糟糕的事情正在这里,10万元象征的决不是爱国精神,而是金钱崇拜。它在激励了少数特聘教授的同时,却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数以万计的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乃至整个知识界已经少得可怜的国家意识。一个大国的科学技术的崛起,决非仅靠少到如此可怜的几位智力精英的、有合同期限的(五年)、有限度的努力是远? 恫还坏摹H绻?俟?舾赡昊赝房创司伲?饨?墙逃?课薹ㄅ嘌?鑫???竦闹橇??⒌木???伲?彩怯Ω斗羟秤呗鄣幕┲谌〕柚?伲?杂谥泄?慕逃?乱岛涂萍际乱刀冀?呕嘉耷睢>菟担?仄富?鹗抢罴纬舷壬?龅模?换ú普?康那??换嵊跋炱渌?淌诘拇?觯?卫侄?皇苣兀看搜圆钜印@钕壬?暮靡馕颐枪炭汕张澹??壅咭苑蚱薜甑南涟?酃饫纯创??铱萍际乱档拇缶郑?跄懿晃蠊?兀?/P>
在今日世界技术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形下,真正要使中国成为科技大国,除了调动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别无良方。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得上适当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待遇。离开这个前提,甚至损害这个前提,靠某位老板的善心来突出少数人的地位,只能是饮鸩止渴,自寻绝路。
当然,从事科研创新,单纯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还不够。由于先进技术是西方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它们赚取高附加价值的法宝,任何对它们的先进技术构成真正威胁的努力都将受到敌视和打击。其中最高明的策略是利用先发优势廉价销售高技术产品,使落后国家的新生高技术无法在规模生产中得到检验和提高,也无法通过市场来积累进一步研究的资金,从而被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说,中国如果要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话,必须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在这方面,航空工业的失败教训最为典型。为了快速发展民航运输业,我们大量购买波音、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终于使民航飞机国产化之梦成为泡影。今后如果没有坚决的国家意志,恐怕要不了多久,航空工业就会从中国产业目录中消失,而一代航空技术精英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前三十年,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却在技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例如原子弹、氢弹爆炸,卫星上天,飞机不断提高改进,人工胰岛素合成,杂交水稻品系改良等,船舶、钢铁、石油化工、交通、通讯领域也都有巨大进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前三十年的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是后二十年引进、吸收外国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骨干力量。这一段历史表明,今天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不是复杂到无法赶超,以致我们只有俯首称臣。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一段不长的时间,达到日本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是完全可能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718.html
这里的要害是智力精英的全身心投入。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教育十分强调爱国主义,在每一个细节中浸透着自觉服从国家利益的精神,使日本的智力精英可以狂热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日本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1949年以来的情况也很相似,由于新中国激发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尊严和自豪,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纷纷归国,无论在高校、科研院所还是工厂,智力精英们都心不旁骛,夜以继日地学习、思考、集体攻关,这才有了一系列震憾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遗憾的是,对白专道路的批判使这批一心报国的智力精英的心情受到了一定打击。而改革以后,金钱崇拜倾向又从另一个角度涣散了智力精英们的创造激情。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老一代科技精英渐渐退出舞台,新生代知识分子却深受民族虚无主义影响,整个科学技术队伍形存神散,不要说承担起复兴民族大业的使命了,就连维持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如果说这二十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科学技术队伍的溃散和大学教学的过度外向化或许是最大的问题。更遗憾的是,有关的部门领导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把科技人才的流失、科研水平的下降简单地归结为待遇不够。如果这样来看待问题的话,那么中国就不可能留住科研精英,不可能进行自主的科技创新,因为中国无法将待遇提高到与美国相提并论的水平。可笑的是,最近教育部真的将“待遇不够”的思路付诸实施了,即所谓设立“特聘教授制度”,每名特聘教授在工资外每年享受10万的岗位津贴,计划岗位总数约为300-500个。10万元,在中国人看来也许不少,但与美国同等人才的收入水平相比,还不一定能到十分之一。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想凭区区10万元网罗一流人才,恐怕只是一厢情愿,而希望这一流人才能象钱学森当年那样全身心地投入,也很难现实。然而,最糟糕的事情正在这里,10万元象征的决不是爱国精神,而是金钱崇拜。它在激励了少数特聘教授的同时,却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数以万计的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乃至整个知识界已经少得可怜的国家意识。一个大国的科学技术的崛起,决非仅靠少到如此可怜的几位智力精英的、有合同期限的(五年)、有限度的努力是远? 恫还坏摹H绻?俟?舾赡昊赝房创司伲?饨?墙逃?课薹ㄅ嘌?鑫???竦闹橇??⒌木???伲?彩怯Ω斗羟秤呗鄣幕┲谌〕柚?伲?杂谥泄?慕逃?乱岛涂萍际乱刀冀?呕嘉耷睢>菟担?仄富?鹗抢罴纬舷壬?龅模?换ú普?康那??换嵊跋炱渌?淌诘拇?觯?卫侄?皇苣兀看搜圆钜印@钕壬?暮靡馕颐枪炭汕张澹??壅咭苑蚱薜甑南涟?酃饫纯创??铱萍际乱档拇缶郑?跄懿晃蠊?兀?/P>
在今日世界技术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形下,真正要使中国成为科技大国,除了调动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别无良方。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得上适当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待遇。离开这个前提,甚至损害这个前提,靠某位老板的善心来突出少数人的地位,只能是饮鸩止渴,自寻绝路。
当然,从事科研创新,单纯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还不够。由于先进技术是西方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它们赚取高附加价值的法宝,任何对它们的先进技术构成真正威胁的努力都将受到敌视和打击。其中最高明的策略是利用先发优势廉价销售高技术产品,使落后国家的新生高技术无法在规模生产中得到检验和提高,也无法通过市场来积累进一步研究的资金,从而被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说,中国如果要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话,必须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在这方面,航空工业的失败教训最为典型。为了快速发展民航运输业,我们大量购买波音、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终于使民航飞机国产化之梦成为泡影。今后如果没有坚决的国家意志,恐怕要不了多久,航空工业就会从中国产业目录中消失,而一代航空技术精英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前三十年,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却在技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例如原子弹、氢弹爆炸,卫星上天,飞机不断提高改进,人工胰岛素合成,杂交水稻品系改良等,船舶、钢铁、石油化工、交通、通讯领域也都有巨大进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前三十年的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是后二十年引进、吸收外国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骨干力量。这一段历史表明,今天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不是复杂到无法赶超,以致我们只有俯首称臣。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一段不长的时间,达到日本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