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改革与人力资产
和处理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庞大的各种资产问题及转化途径。作者把它们分为三类资产:一是物质资产,诸如国有企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已及土地等资产;二是制度资产,诸如工业组织、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和官僚行政体制等;三是人力资产,即包括各种人──改革的决策者和其他政府官员、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工人、农民、个体户等,也包括他们的知识、经验、技能、习惯和价值判断。几乎在处理所有资产转化过程中,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处理物质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并把国有企业改革简单地归结为国有资产的转移、增值和股份制改造上;同样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处理旧的制度资产,如何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很少有人重视人力资产的转换与再升值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制度选择是在一定制度和人文环境中发生、发展、进行的。无论是什么制度,都是由所有参加人制造出来的。中国改革中最深远意义的变化是与经济体制中人力资产有关。人的素质最大程度地决定了改革的环境与改革的进程。人不仅是发动改革、决定如何改革的可变因素,而且也是改革的重要约束力。不同的人群,人力资产及其价值是不尽相同的;同样的人群,不同体制下的人力资产数量和质量特别是知识与经验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不尽相同。这些差别本身与人力资产形成的特征有关。正是这种差别导致改革进程变化有别,改革的成效大为不同。因此,作者的重要结论是,在原有体制下的所有资产,人力资产在变革时代处于所有资产转化的中心,也是整个体制导致变化的决定因素。这就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中国改革必然采用了渐进方式提供了较强的理论解释。
渐进改革取决于改革中人力资产的变化积累过程。处理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资产和制度资产,就象东欧和前苏联那样,一夜之间宣布“私有化”,一下出售国有资产,打破原有的经济制度。但是,把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具有高度专门化的人力资产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并提高他们的潜在价值,是不能靠一个政治宣言和一个政府法令就可以立即实现,它需要不断实践摸索的过程,更需要花费时间。作者明确提出,人力资产形成、转化、升值必然须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新体制下的人力资产并不是凭空产生或由外部输入的,它恰恰基于旧体制下已经存在的各类的人力资产及其转换。首先,决策者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试错法”和“边干边学”过程。诚如邓小平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有人称“猫论”或“摸论”),采用实验、试点的方法,取得实际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广或扩散,循序渐进地促进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本身成为渐进改革的一部分。领导人的人力资产存量──即他们对改革的知识、经验、理论的积累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了一个“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认识过程,甚至还包括“跌跟抖”、“翻车”、“下台”的痛苦教训,同时也学会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地降抵了社会和个人政治风险,改革同期的变化幅度趋于明显缩小。其次,政府官员需要学习甚至借鉴他国建立市场、保护市场、促进公平竞争、诱导企业行为、维持秩序、增加社会公益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与经验;再有,企业和企业家需要学习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克服不确定因素、降低各种风险、建立新型经济组织结构、吸引新技术和新知识,改进管理方法等知识与经验,官员公务员化、专业化和技术官僚化程度明显地超过历史任何时期,也超过许发展中国家;还有,十分分散的亿万农户、十几亿消费者需要逐步适应新的制度环境,逐渐熟悉利用法律保护个人合法权益,这一切都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也都需要经经历必要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受各类人力资产变化约束的改革进程必然要是“渐进”的,改革结果必然是“量变引起质变”。
作者强调了人力资产转化及再升值对政策的重大意义的作用。在中央计划经济中,在所有的资产中,与其说物质资产配置不合理,不如说人力资产配置最不合理,使用最不恰当,既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压抑了消费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不对人力资产进行重新调整、改造、转化,就不可能实现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积极引进最先进的国外技术,大规模吸引外资,甚至可以按照西方公司彻底制改造国有企业,但是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转;没有具有现代市场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国有企业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具有现代市场竞争意识的职工,同样也无法适应经济结构变动而引起的“下岗待业”。所谓人力资产的转化,按照作者的定义,是指“完成人的特性从一个经济体制到另一个体系的根本性转变”,“由在指令性计划体制中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产转变为适应自由选择和有序竞争的人力资产”。在两种不同体制下人力资产的特性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主要是由计划经济所决定,具有塑造、分配、单一、指定、管制、服从等特征;后者更多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具有个人适应、选择、多样、调整、自由、竞争等特征。由于不同体制下的人力资产特性有本质性差异,因而人力资产的效益相差悬殊。前者构成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浪费,长期低效使用和分配;后者构成经济增长的最大资源潜力,有效地“发多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新体制减少了对人的选择与决定的限制,激励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提高人对知识与经验的需求,因而这一人力资产转化之后,必然引起更大范围的再升值,即“人的能力、技能及其在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整体价值的提高”,是人力资产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仅仅是人才还不能构成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只有使人才完成这一根本性(以渐进方式演进的)转变,才能成为发展最主要的资源。
如何促进人力资产转化和再升值呢?或者说如何使新的人力资产成为新制度生存与发展进而发挥作用的基础呢?作者将人力资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相对固定的人力资产,如经验、知识和技能;二是新增加的人力资产,包括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人力资产转化与再升值主要依靠新增加的人力资产的迅速扩大。这包括三种途径:首先,促进分散化决策。因为原有的计划官僚体制控制和削弱了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和农户的灵活性及其对市场变化作出反映的能力,而市场经济则是促进企业、农户和消费者扮演主要角色,自主决策,灵活反应。其次,促进多样化实验。因为在这一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根本不存在“先知先觉”的天才,也不存在“全知全觉”的圣贤。采取多种实验能让人们更快、更好地取得、加工和理解改革所需要和产生的信息。这就需要宽松的政策辩论环境、宽容的自由讨论、相互对话沟通的环境。再有,促进开放式信息交流。因为中国不仅是工业化的后来者(late--comer),而且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作为后来赶超先行者最主要的途径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交流对中国改革至关重要,来自成熟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独特? 肪程跫?赂母锷杓频闹匾?慰祭丛础??攀降男畔⒔涣鳎?不岽俳?稚⒒?霾吆投嘌??笛椋?嗣怯刑跫?梢岳?媒衔??诺男畔⒔换焕囱罢摇⒀≡瘛⒈冉细髦痔逯疲?佣??铀偃肆ψ什?淖??驮偕?倒?獭?/P>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7806.html
渐进改革取决于改革中人力资产的变化积累过程。处理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资产和制度资产,就象东欧和前苏联那样,一夜之间宣布“私有化”,一下出售国有资产,打破原有的经济制度。但是,把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具有高度专门化的人力资产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并提高他们的潜在价值,是不能靠一个政治宣言和一个政府法令就可以立即实现,它需要不断实践摸索的过程,更需要花费时间。作者明确提出,人力资产形成、转化、升值必然须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新体制下的人力资产并不是凭空产生或由外部输入的,它恰恰基于旧体制下已经存在的各类的人力资产及其转换。首先,决策者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试错法”和“边干边学”过程。诚如邓小平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有人称“猫论”或“摸论”),采用实验、试点的方法,取得实际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广或扩散,循序渐进地促进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本身成为渐进改革的一部分。领导人的人力资产存量──即他们对改革的知识、经验、理论的积累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了一个“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认识过程,甚至还包括“跌跟抖”、“翻车”、“下台”的痛苦教训,同时也学会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地降抵了社会和个人政治风险,改革同期的变化幅度趋于明显缩小。其次,政府官员需要学习甚至借鉴他国建立市场、保护市场、促进公平竞争、诱导企业行为、维持秩序、增加社会公益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与经验;再有,企业和企业家需要学习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克服不确定因素、降低各种风险、建立新型经济组织结构、吸引新技术和新知识,改进管理方法等知识与经验,官员公务员化、专业化和技术官僚化程度明显地超过历史任何时期,也超过许发展中国家;还有,十分分散的亿万农户、十几亿消费者需要逐步适应新的制度环境,逐渐熟悉利用法律保护个人合法权益,这一切都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也都需要经经历必要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受各类人力资产变化约束的改革进程必然要是“渐进”的,改革结果必然是“量变引起质变”。
作者强调了人力资产转化及再升值对政策的重大意义的作用。在中央计划经济中,在所有的资产中,与其说物质资产配置不合理,不如说人力资产配置最不合理,使用最不恰当,既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压抑了消费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不对人力资产进行重新调整、改造、转化,就不可能实现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积极引进最先进的国外技术,大规模吸引外资,甚至可以按照西方公司彻底制改造国有企业,但是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转;没有具有现代市场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国有企业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具有现代市场竞争意识的职工,同样也无法适应经济结构变动而引起的“下岗待业”。所谓人力资产的转化,按照作者的定义,是指“完成人的特性从一个经济体制到另一个体系的根本性转变”,“由在指令性计划体制中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产转变为适应自由选择和有序竞争的人力资产”。在两种不同体制下人力资产的特性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主要是由计划经济所决定,具有塑造、分配、单一、指定、管制、服从等特征;后者更多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具有个人适应、选择、多样、调整、自由、竞争等特征。由于不同体制下的人力资产特性有本质性差异,因而人力资产的效益相差悬殊。前者构成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浪费,长期低效使用和分配;后者构成经济增长的最大资源潜力,有效地“发多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新体制减少了对人的选择与决定的限制,激励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提高人对知识与经验的需求,因而这一人力资产转化之后,必然引起更大范围的再升值,即“人的能力、技能及其在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整体价值的提高”,是人力资产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仅仅是人才还不能构成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只有使人才完成这一根本性(以渐进方式演进的)转变,才能成为发展最主要的资源。
如何促进人力资产转化和再升值呢?或者说如何使新的人力资产成为新制度生存与发展进而发挥作用的基础呢?作者将人力资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相对固定的人力资产,如经验、知识和技能;二是新增加的人力资产,包括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人力资产转化与再升值主要依靠新增加的人力资产的迅速扩大。这包括三种途径:首先,促进分散化决策。因为原有的计划官僚体制控制和削弱了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和农户的灵活性及其对市场变化作出反映的能力,而市场经济则是促进企业、农户和消费者扮演主要角色,自主决策,灵活反应。其次,促进多样化实验。因为在这一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根本不存在“先知先觉”的天才,也不存在“全知全觉”的圣贤。采取多种实验能让人们更快、更好地取得、加工和理解改革所需要和产生的信息。这就需要宽松的政策辩论环境、宽容的自由讨论、相互对话沟通的环境。再有,促进开放式信息交流。因为中国不仅是工业化的后来者(late--comer),而且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作为后来赶超先行者最主要的途径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交流对中国改革至关重要,来自成熟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独特? 肪程跫?赂母锷杓频闹匾?慰祭丛础??攀降男畔⒔涣鳎?不岽俳?稚⒒?霾吆投嘌??笛椋?嗣怯刑跫?梢岳?媒衔??诺男畔⒔换焕囱罢摇⒀≡瘛⒈冉细髦痔逯疲?佣??铀偃肆ψ什?淖??驮偕?倒?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