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 “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治理发愣功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状况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8794.html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 “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治理发愣功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状况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