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钝感力”导写及佳作示例
材料作文“钝感力”导写及佳作示例
作者/王淦生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过于敏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敏感的心灵会使我们迅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但是这些反应是否都是正确的呢?请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需要“钝感力”的地方?
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解读
“敏”在汉语中,历来都被看作是一个褒义词。古语中的“聪敏”“敏而好学”“敏于行而讷于言”无不是对人们反应迅速、才思敏捷、行动灵活的赞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度”的,一旦过了这个“度”,则往往会走向其反面。就说这“敏”吧,聪敏、敏捷是我们一般人所追求的,但“敏感”乃至“过敏”则常常会将我们带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各种讯息扑面而来,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这便导致了人们对外界的一切过于敏感。过敏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的“体征”是多疑、焦虑、浮躁、偏执。丰子恺在他的《艺术的逃难》一书中说:“因为过去种种忧虑伤害了我的神经,使它由过敏而变成衰弱。”过敏的结果便是衰弱,它非但不能让人反应迅速、才思敏捷、行动灵活,反会使人堕入一种病态之中,构成对自己的伤害,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更容易沾染上“过敏”的毛病。对老师和家长的关爱无端猜忌,对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凭空猜疑;多愁善感,遇事逆反——其结果,从小处看,会破坏自己的心情,乱了自己的方寸;往大处看,会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情抑郁,其寿不永;《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无端猜疑,处处设防,令人难以接近。相反,心胸宽广者大多表现出几分温润、圆融,甚至有些木讷的“钝感”——古语中的“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以柔克刚”说的便是这种人。在生活中我们发现,面对父母、老师、领导的批评,与其怨恨、沮丧、愤怒、争辩甚至予以回击,倒不如让自己“钝”一点,让脸皮厚一点,说一句“是、是、是”,然后继续若无其事地工作、学习,这样或许更容易获得成功;面对同事、同学身上你看不惯的某些习惯,与其感到无法忍受,奋起抨击,倒不如安之若素,默默接受,你的雍容大度和包容心一定会比锱铢必较更容易打动别人;还有的人到了新的环境中就觉得难以适应,觉得处处不顺手、不顺心,这时如果对环境的感觉能迟钝一些,你或许就会觉得若无其事,不至于产生“排异反应”。
当然,“钝感系数”越高对外部反应就会越迟钝,同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理性的思维——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8797.html
作者/王淦生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过于敏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敏感的心灵会使我们迅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但是这些反应是否都是正确的呢?请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需要“钝感力”的地方?
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解读
“敏”在汉语中,历来都被看作是一个褒义词。古语中的“聪敏”“敏而好学”“敏于行而讷于言”无不是对人们反应迅速、才思敏捷、行动灵活的赞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度”的,一旦过了这个“度”,则往往会走向其反面。就说这“敏”吧,聪敏、敏捷是我们一般人所追求的,但“敏感”乃至“过敏”则常常会将我们带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各种讯息扑面而来,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这便导致了人们对外界的一切过于敏感。过敏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的“体征”是多疑、焦虑、浮躁、偏执。丰子恺在他的《艺术的逃难》一书中说:“因为过去种种忧虑伤害了我的神经,使它由过敏而变成衰弱。”过敏的结果便是衰弱,它非但不能让人反应迅速、才思敏捷、行动灵活,反会使人堕入一种病态之中,构成对自己的伤害,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更容易沾染上“过敏”的毛病。对老师和家长的关爱无端猜忌,对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凭空猜疑;多愁善感,遇事逆反——其结果,从小处看,会破坏自己的心情,乱了自己的方寸;往大处看,会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情抑郁,其寿不永;《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无端猜疑,处处设防,令人难以接近。相反,心胸宽广者大多表现出几分温润、圆融,甚至有些木讷的“钝感”——古语中的“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以柔克刚”说的便是这种人。在生活中我们发现,面对父母、老师、领导的批评,与其怨恨、沮丧、愤怒、争辩甚至予以回击,倒不如让自己“钝”一点,让脸皮厚一点,说一句“是、是、是”,然后继续若无其事地工作、学习,这样或许更容易获得成功;面对同事、同学身上你看不惯的某些习惯,与其感到无法忍受,奋起抨击,倒不如安之若素,默默接受,你的雍容大度和包容心一定会比锱铢必较更容易打动别人;还有的人到了新的环境中就觉得难以适应,觉得处处不顺手、不顺心,这时如果对环境的感觉能迟钝一些,你或许就会觉得若无其事,不至于产生“排异反应”。
当然,“钝感系数”越高对外部反应就会越迟钝,同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理性的思维——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