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文章写得新颖、深刻——从初中课文中学写作
二、小中见大法
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平凡处落笔,非凡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平常事,描写的是细节、细微处,但是表现的是大主题,阐发的是非一般的认识,这种方法叫小中见大法。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写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全文以散步的过程为线,在散步的过程中,儿子考虑到母亲年迈,走大路平顺;而老人想到的是满足小孙子走小路的愿望,这种孝子之心、舐犊之情着实感人。文章正是通过这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感人情景,折射出我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文中只是写了几个细节,没有铺开来写,但颂扬的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还表达了中年人肩负起承前启后的使命感,强调了一种理解和体谅精神。这种写法确有“四两拨千斤”之效。而且,题材之小与主题之大,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能用此法,关键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用自己的眼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罗丹《艺术论》)
三、反弹琵琶法
人云亦云,早已不能引人注意,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的与常人眼光相悖的看法,以全新的观念来描写事物、分析事物、评价事物,这就是反弹琵琶法。比如写秋天,古人多以悲秋为题材,而刘禹锡偏偏要写出秋天的豪迈乐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可谓独辟蹊径。对于李杜的诗歌成就,世人尽知,韩愈曾这样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然而,赵翼《论诗》的开篇却说: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在读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后,我们才明白,诗人并非在贬损李杜,而是要告诉我们,李杜的诗篇固然是经典,但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古人。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赵翼的《论诗》,因观点新颖,而广为流传,并经常被人引用。当然, “反弹琵琶”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反弹琵琶要有个度,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例如尊老爱幼、雷锋精神,这些人们已达成共识,你若否定,自然难以令人接受,反倒成了“乱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