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前端设计分析
2.任务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所了解,这样对于教师任务的设计尤为关键,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这一取向,但也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操作尝试,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在操作任务的设计上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在任务解决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引导并给予鼓励,促进学生激发自己探究的欲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任务取向要兼有灵活性和具体性,不具有刻板性
任务的设计本身要兼具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操作为基础,不可能也没必要固化所有步骤,因此任务的设计不具有刻板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完成是以任务设计取向为目标,中间过程应该允许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设计任务取向时应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反应做出灵活的变化,在关键的步骤上,特别是在特定的操作和不可回避的步骤上,一定要给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否则学生会产生认知上的困惑,影响学生对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调整任务的取向。
二、依据大纲合理设计任务,将任务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计任务,使课堂上的任务目标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成一致。
1.任务的目的性要明确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有明确的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将任务目标与课文的教学目标同列,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且任务不论大小,其应有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容量大小、步骤模式,都应与课程大纲进行结合,应体现新形势下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学得明确,有益于其身心发展。
2.任务的设计应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在这一点上,任务驱动教学与问题教学比较类似。任务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难以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所以在任务布置前应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利用现有的手段为学生设置“暗示”,避免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学习上的茫然感和心理上的时间差,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特别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任务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认知的负荷,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