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因点睛而亮丽——智慧阅读教学系列谈之八
生:叶欣阿姨,老梁就是我爷爷啊,我爷爷的生命是您用生命换来的。阿姨啊,你醒醒,再看一看我爷爷吧!
生:护士长,我是你的同事,“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是你说得最多的话,这句话让我们远离了危险,而你自己却倒下了。大姐,你一路走好!
生:叶欣阿姨啊,还记得我吗?我妈妈患病后,我到医院看望她,你隔着窗户告诉我,妈妈没有事,要我放心。十天以后,我妈妈病愈出院了。而你怎么就走了呢?阿姨啊,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去看望你的!
患者站起来了,护士却倒下了,叶欣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读了课文,学生被叶欣为病人、为同事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震撼了。为了让他们走进青松厅里为叶欣送行,与叶欣话别,促进学生言语流淌,情感升华,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当角色,亲近人物,道感谢,话离别。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学生心灵的大海上引起了奔涌的浪花,在学生心灵的回音壁上引来了强烈的回响,学生语言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就能成为了现实。
四、叫停:点在思维偏差处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常会纠缠于“看来有趣,实质无用”的细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偏差并及时叫停,把他们将注意力引领到教学目标上来。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随着学生转”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效率。阅读《五彩池》,一学生突然提出:“五彩池能游泳吗?”教师见学生很感兴趣,便引导讨论:为什么你想到这样的问题?游泳需要什么条件?五彩池有这样的条件吗?经过长达10分钟的讨论,学生得出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结论:因为有的池小,有的水浅,而且池中有长长的、尖尖的石笋。此刻,教师再问先前提问的学生:“还想不想去游,还敢不敢去游?”该生说:“不想了,不敢了!”教师长吁一口气,问题总算解决了。
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想在里面游泳,其想法是真实的。然而,在如此奇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妥,教师便尝试通过对话让学生深谙其理。而结果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再不是美好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本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产生赞叹、向往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深明课文人文内涵,就无须带学生“转弯抹角”地浪费时间,一句话就可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一种享受。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肯下去吗?为什么?”此时,学生就可能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这样,五彩池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就是永远的美好和向往。
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他们容易使自己的探究热情持续地逗留在那里,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景里是不是掉队和迷路。如果学生语言解读偏离目标,但又表现出浓厚兴趣,简单回避不行,过多耗时也不行。有效的办法就是随机点拨,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在有目标、有方向的引领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充实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并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解读的目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