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力中寻求平衡——基于“文白之争”的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重构胡虹丽
在张力中寻求平衡——基于“文白之争”的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重构胡虹丽
文言与白话在历史上的争论不绝于耳,比较大的主要有两次: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引发的“文白之争”,新世纪前后“语文大讨论”引发的新一轮“文白之争”。今天我们重温这两段历史,旨在把握其争论的深层原因,为文言与白话的发展历程把脉,直面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叩问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张力凸显:“文白之争”对语言本体的遮蔽
贯穿二十世纪的“文白之争”,折射出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变迁。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差异,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不可避免地附着时代的色彩,因此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遮蔽。
在个人意识张扬、民族精神觉醒的五四时期,一种变革一切旧势力的激情造成了对文言本体意义的扭曲和误解,放大了文言负载的传统文化的糟粕成分,欲置文言于死地而后快。周作人曾深入地剖析过文言的蔽害:“我们反对古文,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没有经过廊清,所以这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对此,鲁迅也有深刻的体认:“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当时对文言的批判,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始终是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文言往往成了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且是封建腐朽落后文化的代言,被视为不祥之物。与此同时,文言与白话的差异必然被扩大和加强,进而被叙述为一种文化的进步与落后之间的差异。新文化运动主将钱玄同就曾经以一种激烈的言辞鼓吹现代白话:“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国书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这两类之书故;中国文字,自来即专拘于发挥孔门学说,乃道教妖言故。此种文字,断断不能试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翻在这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立,被看作是文明、发展、自强与陈旧、自封、亡国的对立。“文白之争”演变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命运争夺之战。文言与白话的矛盾被处理为新旧意识形态或新旧文化的矛盾。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张力因此紧张突兀。显然,论争的结果——文言文的舍弃,白话文的确立,这两个过程都是在一种急促的社会功利的要求中进行的。
五四运动打倒文言文,使言文合一,书面语成为唤醒民众的工具,使中国从此进入现代社会,的确功不可没。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发育得过于成熟,当时已经成为阻碍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继续前进的障碍。但是,传统文化被打倒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是将传统永远地打倒,还是应该在前行的道路上拾回古典的魅力?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载体的文言,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2004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发起的“我们该给文言什么待遇”的讨论,出其不意地引发了新一轮的“文白之争”。与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不同,这场争论并非新旧势力之间对历史话语权的争夺,而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基础教育领域中文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的论争。然而,这场新世纪的“文白之争”,恰逢人文思想大放异彩,遭遇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巨大冲击,在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矫枉过正的反思的基础上,人们又大肆渲染文言文的价值。“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废除文言”,我们可能“废掉中华文化灯塔”,废掉几代人“文化根基”,同时废掉“白话的根基”……如此种种痛定思痛的肺腑之言,仿佛文言负载的传统文化回光返照了,炫得人们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人们醉心于挖掘,赋予文言所不曾有的又不堪重负的多重功能。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重的“眷古情结”,很多人把文言奉为至宝,称其为现代人道德迷失的一根“救命稻草”。甚至还有人借助文言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这就如同一个根本不会游泳的人,却设法大力培养他水上花样舞蹈的能力。至于一致公认的“学习文言是为了继承文化遗产”,在实际的教学中,“文化遗产”也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把文言这种语言形式当成一种障碍,去关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这种教学肆意削弱甚至破坏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望而生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9446.html
文言与白话在历史上的争论不绝于耳,比较大的主要有两次: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引发的“文白之争”,新世纪前后“语文大讨论”引发的新一轮“文白之争”。今天我们重温这两段历史,旨在把握其争论的深层原因,为文言与白话的发展历程把脉,直面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叩问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张力凸显:“文白之争”对语言本体的遮蔽
贯穿二十世纪的“文白之争”,折射出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变迁。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差异,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不可避免地附着时代的色彩,因此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遮蔽。
在个人意识张扬、民族精神觉醒的五四时期,一种变革一切旧势力的激情造成了对文言本体意义的扭曲和误解,放大了文言负载的传统文化的糟粕成分,欲置文言于死地而后快。周作人曾深入地剖析过文言的蔽害:“我们反对古文,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没有经过廊清,所以这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对此,鲁迅也有深刻的体认:“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当时对文言的批判,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始终是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文言往往成了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且是封建腐朽落后文化的代言,被视为不祥之物。与此同时,文言与白话的差异必然被扩大和加强,进而被叙述为一种文化的进步与落后之间的差异。新文化运动主将钱玄同就曾经以一种激烈的言辞鼓吹现代白话:“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国书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这两类之书故;中国文字,自来即专拘于发挥孔门学说,乃道教妖言故。此种文字,断断不能试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翻在这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立,被看作是文明、发展、自强与陈旧、自封、亡国的对立。“文白之争”演变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命运争夺之战。文言与白话的矛盾被处理为新旧意识形态或新旧文化的矛盾。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张力因此紧张突兀。显然,论争的结果——文言文的舍弃,白话文的确立,这两个过程都是在一种急促的社会功利的要求中进行的。
五四运动打倒文言文,使言文合一,书面语成为唤醒民众的工具,使中国从此进入现代社会,的确功不可没。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发育得过于成熟,当时已经成为阻碍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继续前进的障碍。但是,传统文化被打倒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是将传统永远地打倒,还是应该在前行的道路上拾回古典的魅力?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载体的文言,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2004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发起的“我们该给文言什么待遇”的讨论,出其不意地引发了新一轮的“文白之争”。与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不同,这场争论并非新旧势力之间对历史话语权的争夺,而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基础教育领域中文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的论争。然而,这场新世纪的“文白之争”,恰逢人文思想大放异彩,遭遇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巨大冲击,在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矫枉过正的反思的基础上,人们又大肆渲染文言文的价值。“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废除文言”,我们可能“废掉中华文化灯塔”,废掉几代人“文化根基”,同时废掉“白话的根基”……如此种种痛定思痛的肺腑之言,仿佛文言负载的传统文化回光返照了,炫得人们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人们醉心于挖掘,赋予文言所不曾有的又不堪重负的多重功能。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重的“眷古情结”,很多人把文言奉为至宝,称其为现代人道德迷失的一根“救命稻草”。甚至还有人借助文言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这就如同一个根本不会游泳的人,却设法大力培养他水上花样舞蹈的能力。至于一致公认的“学习文言是为了继承文化遗产”,在实际的教学中,“文化遗产”也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把文言这种语言形式当成一种障碍,去关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这种教学肆意削弱甚至破坏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