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最后一课》该不该退出语文教科书


  《最后一课》该不该退出语文教科书
  
  陈振兴
  
  摘要:在过去的2012年度,由于有的学者和网民质疑法国作家都德是在说谎,要求《最后一课》退出我国语文教科书的呼声不时出现,因此,应该从中国接受这个文本的历史背景去认真看待这个问题。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最后一课》更不应该退出语文教科书。
  
  关键词:最后一课;学者和网民;民国教科书;维基百科《法国史》
  
  对一个异域作家作品的跨文化跨时空的接受,有时会出现对
  
  某一作家作品的部分的强调或部分的偏差,它是接受者阅读理解
  
  后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与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割舍
  
  不断的联系。
  
  一、中国教科书中《最后一课》民族化过程
  
  19世纪中后期,当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打败大清国后,我们国家能做的只有割地赔款了。特别是日本战胜北洋舰队后,攫取了台湾和澎湖列岛。据考证,19世纪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最早在1912年被译入中国,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是都德作品汉译的第一篇,它最初刊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大共和日报》,译名《割地》。
  
  今天见到最早收入胡适《最后一课》全文的教材,是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文范》,在半年内出版了四次;1923年为了适应新学制选编的《国语教科书》,在七年中印行曾经达到了112版之多,传播和影响巨大。在1932年,当时出版这两种教材的商务印书馆,被日本人的飞机和大炮摧毁后,在几个月之内,它就出版了《国语教科书》“国难后第一版”,并且在一个月之内,连出了五版。编选收入了都德这篇小说的“国难版”教材,在经历战火之后更具有象征意义。它将掀开的是《最后一课》在中国接受爱国教育崭新的一页,抗日先烈的鲜血与中国人民的苦难将使《最后一课》最终定型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代码。
  
  二、正确认识日本教科书中的《最后一课》本土化过程
  
  日本从二战前一直到战后许多国语教科书都选用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日本方面选用这篇课文主要出于“国语认同需要”,战后,日本国语教科书普遍采用《最后一课》是在1958年学习指导纲要修订以后,这一时期正是日本结束美国的占领,开始走向独立国家的起点。在国语科的教学目标上提出“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和习惯”,“国语与国民的思想、情感有着深刻的关联,是充实生活和发展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理解国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一课》所要表达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国语在维护国家独立中的作用。从这种对国语认同的需要,选择《最后一课》再恰当不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949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