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李臣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提出校本课程应该坚持持续发展、人本自然主义的取向。在“实做”的过程中要界定评价范围、研究评价的尺度,同时也要注意方法的选取。在方法选取方面,对档案袋评定、公示、综合评定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解释综合评价时,他还引用了杨立龙教授校本课程开发表。
3.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
关于校本课程实践与反思的论文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了校本课程的理论已经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且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也逐渐增强。关于校本课程实践方面的论文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整体的探索,如崔允漷的《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另外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的研究,如石惠新的《小学国际教育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刘素美的《走向经典——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靳玉乐在《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中,总结出了“概念模糊,影响品质;定位过低,权利分享不足;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薄弱”这四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对策:实现课程发展机制的多样化转变;给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权力再构;建立学校新文化,实现文化再生。
4.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傅建明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中,提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林一刚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当中也提出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质量,使其能够真正体现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许多现实性的支持条件,其中教师的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其中教师的素养与傅建明提出的教师的准备基本一致,包括: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以及行动研究的素养。郭翠兰在《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要求》中,从教师的观念层面、素质层面、能力层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姜亚芳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发展》一文中,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开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增强了教师的幸福感,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了新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9)。
[2]吴刚平。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04)。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