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提高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 有效性
2.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在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后,就要对诗歌进行整体感悟。由于古典诗词语言含蓄隽永,音韵和谐,适合吟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吟诵,有助于学生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例如,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并注意诗词节奏、语气、语调等,仔细揣摩、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诗词意境。为了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还可以要求学生齐读,体味词的音韵,增强词的感染力。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对于词中诗人那种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必然有所感悟,这种方法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应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美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积累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解读鉴赏,深入研究
古典诗词的解读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对诗词进行解读鉴赏时,可以逐步进行。首先,研究诗题。有的诗题传达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其次,研究诗眼。例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采用问题启发学生找出诗眼“离愁”,教师通过诗眼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意境和诗人情感。最后,研究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寄托诗人感情的“物象”,有一定的文学意味。如,“杨柳”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例如,晏殊的《浣溪沙》,词人借“夕阳”这一意象,抒发内心的郁闷但又美好愿望重现的复杂情怀。生动形象的意象在世人眼里都是有感情的,了解意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有采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李良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鉴赏漫谈[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07)。
(作者单位 重庆长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