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浅谈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作者/刘定杰
摘 要:当前“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增多,因其父母不在其身边,长辈娇生惯养,尤其需要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势在必行。
关键词:规范;行为习惯;教育犯罪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播下一个行为,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你就会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切成功的钥匙。”由此可见,好行为、好习惯决定着人的发展和命运。自然形成好行为、好习惯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则需要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增多,因其父母不在其身边,长辈娇生惯养,尤其需要规范行为,尤其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言传在前,身教于后
大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小到学校的《一日常规》、班上的《班规条约》等,均要在新生入学后一两周内组织学习和制订。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的言行。说老实话,《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在班上,学生又知多少?只不过是美化教室的一种装饰而已,很少有学生去过问。应该是要求学生掌握,而成为方便学生查寻的公用资料。这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必须每周都讲。每周班会课首先要背诵《中学生守则》两条,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然后再安排班上的事务。学完之后,循环往复地进行,这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很有必要。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刚开始时,学生都不愿意去背,说他们该背的都背不了,还要背这个。我说这正是要求你们背的,连我都要背,全班个个瞠目结舌。我从头背给他们听,全班喜笑颜开地跟我背起来。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全班学生都能背《中学生守则》。基本上能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五大点共40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身教带动学生,规范学生的言行。我一到教室看见地上有垃圾,就会捡到纸篓里面,学生就会同时检查周围有无垃圾,跟着一起捡,甚至还有学生接过我手中的火钳,不让我捡。要求学生在擦黑板后要把黑板擦放进粉笔盒内,并用帕子将讲桌擦干净,以便老师好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当我检查做不好的时候,由我来完成,并请当天值日生来看,我觉得要做成这个样子,老师来上课时,心情会好一些。学生会红着脸点头表示今后要认真做。其实,老师的言行只是起着一个带动作用,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去做,让他们的言行得到规范。
二、用身边事,教育学生
尽管我们每周都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上个别学生的言行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那很空洞,在具体的场景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如,本学期第3周,教室灯管坏了,我叫学生告知总务处。第二天我看,还未检修好,我问他去总务处没有?他说去了,那的老师态度很不好!我说:“怎么不好啊?”他说:“我叫他用笔记下来”。那老师很不耐烦地说:“我晓得”。我听后,总觉得学生礼貌上可能有问题。你应该说:“教师,我怕你忘记,请您用笔记下,好吗?”你“叫”他用笔记下来他就记下来啊!老师是你能“叫”的吗?具体的我去调查清楚之后我们再交流。
我还没有来得及去了解情况,第三天,总务处陈主任就在楼梯口处遇见我,他说:“你们班的那个学生太没礼貌了。进办公室,一不敲门、二不报告、三不会喊老师,就说:‘我们班的灯坏了’。我过一会儿问他是哪个班的,才知道是高二(16)班。”我说:“难怪昨天他还说那老师的态度很不好。”陈主任说:“他还要叫我用笔记下来。”我心想,记性再不好也能记住该班,我就对他说:“我晓得。”
知道情况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那天进总务处办公室不敲门,他说因为门是开着的;问他为什么不喊报告,他说我看见老师,老师也看见我了,我想就用不着喊了;问他为什么不喊老师,他说我不知道那老师姓什么?我就对他说:“今后进办公室,门开着的时候,要举起右手喊报告,待老师回应后,要喊老师,不知道姓,就统称‘老师’,与老师谈话要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看见门是关着或者是半掩着的话,要先敲门,告知学生敲门的姿势,而且只能是不快不慢的连续三下,待有人来为你开门或者接到‘请进’的命令,进去要喊老师,再说出你来办公室的事由。这样的话,老师在心里就觉得你懂事,很有礼貌,他就不至于让你很尴尬地站着,与你的交谈也不会表现出很不耐烦了。办公室没有老师在的话,为了你少跑路,可以在办公桌上写上留言条,别只在纸条上写着:高二(16)班的灯坏了。一定要注意称呼,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这样老师会觉得某某班学生有礼貌,他为我们办起事来心情好,就迅速了。”该学生说:“哪知道礼貌会如此重要啊!我还以为我去把事情说清楚了就行了。”今后表示一定要改正。
其实,该学生在班上挺乖,所以我才让他管班上的电。该学生并不是故意的,问题就是他不知道文明礼貌具体在一件事上该怎么去做,这给我们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言行,必须从细节上抓起。班会课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同学们都笑了。还请了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演戏,我在讲台上坐着扮演陈主任,其他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学生。然后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最后都总结出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法,以后的类似情况同学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要得到学校领导和科任老师齐抓共管。发现问题,互通情报,及时教育,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否则,我们就会走上教育犯罪。
三、少些命令,多些研究
如果你不喜欢别人命令你,你就不要命令别人,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常生活中没有人喜欢听命令,不要认为自己火气大,就可以命令式地跟人讲话。这样的“命令”即使很正确,也没有人愿意接受。具体做法是:少用“绝对”“一定”“不可能”“肯定”“最”等有损面子的词语。多用“还可以”“也可以”“一般”“我觉得”“有道理”等讨论、商量性词语,造成研究性气氛。
如,一次性饭盒,学校是严禁带入校园的。但是光只是这样讲那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我发表我的观点:“本来嘛,肚子饿了是挺难受的。吃面条、粉条是要比啃馒头、面包要好吃得多。但我们班是要求上学前把早餐吃好。今天你弄晚了就得罚你吃其他东西。再加上一次性饭盒体积较大,汤汤水水弄出来影响环境卫生,学校这么大,就只好委屈你了。另外,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一次性饭盒有75%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影响大家的健康。”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觉得有道理,效果就会好得多。
总之,教育者在观念上要认识到位、心态到位、责任到位;在方法上要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这样就能播下一个好行为,学生就会收获一种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