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引导艺术
精引细导建构高效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引导艺术
作者/ 袁雪琴
摘 要: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课堂的导入是密不可分的。动听的乐曲前奏、华丽的戏剧序幕都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而课堂导入也是如此。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学科采用的课堂导入也不尽相同,但效果可以殊途同归。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一个好的课堂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引导;艺术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师生角色定位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一言堂”逐渐被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小组交流所取代。不可否认,很多探究活动是积极有效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探究活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探究活动,如果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管理上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会使学习方向不明确,课堂目标不能达成。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怎样进行课堂引导呢?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一点肤浅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教学引导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更是一种力量。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能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利用视频处理软件制作电子相册时,学生往往对视频处理软件充满着好奇,很想学习视频的制作过程,但又觉得很难掌握,不敢轻易“下手”。如果教师用轻松的语言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将素材比喻成一块块的积木,要制作视频的过程比喻成在搭积木,只要把这些“积木”先搭好,最后加些效果,视频制作就完成了。
二、教师的引导应具有明确的指向
如,假设一个情境:你对你们的老师有意见吗?或有要对老师说的话吗?我便抓住这个机会,点拨学生说,现在信息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在现代化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MSN、QQ、微博、微信等把我们的心里话悄悄地发给自己想要倾诉的人,以此来打破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彼此隐蔽交流的想法。
三、教师的引导层次应该清晰
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例如,在介绍文件夹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夹的含义,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夹就好像我们用的资料袋一样,里面可以装一些文件。新建一个文件夹要给它命名,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在讲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我通过“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货币战争、经济战争”等一些历史事件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安全非常重要,影响深远,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索社会经济安全问题,时刻注意维护国家经济活动的安全,养成良好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教师引导的内容应形象、生动、直观
信息技术教学若能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关系、原理变得具体化,变复杂为简单,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按它们的规律表现出来,便能诱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唤起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多媒体电教手段及多媒体CAI的介入,能够将“汶川地震”视频图像直接投影放大,形象直观、真实客观地展示震前与震后的情境画面,形成对学生视觉及情感上的强烈冲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教师的引导要首尾呼应、画龙点睛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里,我们经常用创设情境法来导入新课,设计一些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在逐步的讲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尾处还要注意呼应开始的疑问或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疑问,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对知识形成一种系统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Excel的函数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帮助刘老板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计算出他三年来购买的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各类商品的最高价格和总价格。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都会使用上节课所学的公式法进行求解,然后在具体的操作中发现用公式不是很容易解决,然后教师引出函数这个概念,进入函数的应用和具体的实例的讲解,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函数的使用方法,最后再回应开始的问题,帮助刘老板解决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映生辉的课堂,预设的实践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课堂上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抓住教学中的争议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领学生探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