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无我”之境幻化美的极致 ——《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备课
“有我”“无我”之境幻化美的极致 ——《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备课偶拾
作者/ 肖海金
摘 要:阅读教学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让学生感受文本、感悟作者的灵魂所在,并与之产生共鸣。唯此,方能散发出它的美感,美才会驻入学生的心中,从而获得新的体验。
关键词: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美的感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就是发现美、追寻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这一动态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感悟,体味文本语言的魅力,并与作者的灵魂发生碰撞,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要让美驻入心中,阅读主体必然要有情感参与,而人的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万物皆著我这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两种情境的进入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重新拾起朱自清的经典美文《荷塘月色》细细品读,希望能从中发掘更多的闪光点,以便上课时能更好地发挥,但久久都找不着感觉。记起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于是放下书,漫步到学校的荷
花池。
学校的荷花池由一条曲折的走廊将其划为两块:一边是亭亭玉立的荷仙子,一边是飘着浮云的睡美人。此时正值荷花盛开的季节,伴着微风,飘着淡淡的荷香,那油油的叶子和着岸旁的柳树,也别有一番滋味。此刻,真想让自己变成一位诗人、一位画家,可惜我都不是。不知怎的,总觉得眼前的荷池不如朱先生文字中的荷
池美。
这让我越发的感慨朱自清在描绘荷塘美景时的功力了。在他的笔下,荷叶、荷花、荷苞、荷香等一切的美似乎都在为他准备,就在这么一个夏日的晚上,为迎接他的到来,展现它们的风姿,它们的妩媚。这世间竟有如此的巧合!
这也太巧合了。细细想来,这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巧合,而是集作者心绪所成,他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时,暂且放下了世间一切的烦恼,融入了这荷塘景色中,从而“达到了美的极致”。细究起来,不由地又回到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朱自清赏景时或许就如此吧,也只有处于这种情境中,世界才会绕着他一个人转,真是让他饱了眼福了。
有了这份感受,在讲《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和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亭亭的舞女进行相似联想:满眼茂盛的荷叶,片片相连,枝枝相依;因为出水很高,一片片盛放的荷叶就像那旋转着的芭蕾舞裙,轻盈而灵动……随着想象的驰骋,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动态世界,很自然地我们进入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态,作品也在读者的“有我之境”中得到了复活。
为了激活学生对美的体悟,对意境的更好把握,布置课后练习时,让学生以校园河花池为题写个片段,不料话刚说完,下面冒出一句:“老师,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啊。”全班大笑,我也莞然。此时的荷花已凋谢,叶也泛黄,用我们常人的那颗普通的心的确难以体会,或许只有旁边沁清亭的那副对联(树影婆娑鸟鸣池边柳,波光潋滟鱼穿莲下云)才是对它的繁华所做的最好的说明吧。可见,这“境”是多么奇妙的东西。
慢慢地,我们又走进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同样是一所美妙之处。“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如此妩媚;“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如此壮阔;“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如此朦胧而神奇,简直妙不可言。
试想,不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屋,为什么到作者笔下却变得如此美丽?古今文章描绘居室的也屡见不鲜了,但都没有此篇神奇,难道就因为作者对小屋的热爱?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王国维将其定为“无我之境”,物我相与为一。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只为“心远”。可见人的心境是多么的重要,当一切景物都着上“我的色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时,文字也会变得酣畅淋漓起来。
而当心灵所到之处,有时会让我们的文字显得苍白。不由地想起从学生素材积累中抄下的一段文字:
喜欢在阳光慵懒的午后,漫步在静静的小路上,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叶子都隐隐染上了秋痕,阳光就从中间探下身子,软软地停在那里,什么都不要去做,什么都不要去想,就这样静静地感受着阳光。在这个唯美的时刻,任何语言都会缺席,我的心在阳光如水的温柔中茫然。
多好的语言,我不敢再用什么文字去点评,我担心我的浅陋破坏了这么唯美的文字,唯美的境界。
还是罗曼·罗兰说得好,“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在它的后面加上一颗感悟美的心。有了这颗心,让万物着上自我色彩,无论“有我”还是“无我”,相信一切都会达到美的极致。
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