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写作·说不尽的桥
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写作·说不尽的桥
主讲明师:周慧
浙江省杭州市青春中学,中学赢级教师,全国首届创新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
【写作经】
桥,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每天,人们忙碌的身影从上面匆匆而过,很多人仅仅把它当作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其实,桥也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声音,它们会演奏出自己的独特旋律。只要你静下心来,用心灵来聆听,你就会发现桥丰富的内涵,你会进入一个充满了奇幻魅力的世界。
桥的内涵中最主要的就是凝聚在桥身上的文化色彩。正是因为有了不同背景的文化渲染,有了时代发展的文化背景,才有了形态各异的桥。我们认识桥、感受桥的美,也要用心灵去体会,结合对桥梁历史背景、外观特点的了解,感受蕴含于桥上的美。
自古以来,人们对桥情有独钟。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们想到家的温馨;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使人感受到人定胜天的豪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着水一般的温柔,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精神的载体,由此对桥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时代是溪流,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架在其上的一座桥,我们走前人的桥到对岸,又筑起我们的桥给下一代通过。我们知道,不论木石、混凝土、钢铁或更新的材料,没有永远不朽的桥。但我们也知道,在这时代的潮流上,永远会有更多、更新、更美的桥出现。
日常生活中,既有有形的桥,也有无形的桥。“桥”的作用是连通双方,使两岸的交往不再存在障碍;“心桥”连通的则是两颗心灵,使心与心达到交流、理解和沟通。当你要摆脱困难、跨过厄运时,你所期望的是那一座能使你峰回路转、顿入光明之地的“桥”。这也许是“理解之桥”,也许是“友谊之桥”,也许是“沟通之桥”,也许是“命运之桥”,也许是“亲情之桥”……
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桥”,因为我们需要理解和沟通,我们需要回忆和展望。我们可以架一座心灵之桥,减少彼此间的冷漠、猜疑;我们可以架一座平等之桥,消除歧见、误解,保持健康的心态;我们可以架一座交流之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起创造的灵感;我们可以架一座信任之桥,以平等和真诚赢得尊重和信赖,以宽容和包容达到心灵的默契。
【作文本】
桥之韵
浙江省杭州市青春中学初一(11)班 张歆悦
又是一阵微风拂过河岸。
几只蜻蜓低低地在岸旁回旋。炽热的夏风直扑上脸颊,却又透着丝丝缕缕的凉爽。
远远地,单调的河岸上出现了一道靓丽的身影。俏丽的身段,微曲的背影,横跨两岸,却又在灼热的空气中模糊不清。水天相应,那是一道完美的弧形。霎时,清凉而熟悉的风扑面而来,带着古朴典雅的气息,那是深闺中的佳丽。
——廊桥。
是有多久没有看过这道靓丽的身影了。这古院中一尘不染的佳丽,此时对我笑着,笑着,仿佛一回眸间,时光匆匆人已去,可岁月却不煞她一丝分毫。
像是月夜里舞女撩开了金色的面纱,我终于透过炙热的空气,看见了她。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在平静的河面上投下她淡淡的侧影。在这灼热的夏季,连水汽都在蒸腾的河道上,她是清凉的归处。
轻轻地走向她,怕是惊扰了她的梦。弯俏的弧,褐色的漆,精致的瓦,美丽的画,一切的一切,明明是那么熟悉,可又好像是陌生了。
但是,在逝去的回忆中,还是有那么一个地方,是不同的。我曾毫不留恋地离开那温暖而清凉的怀抱,离开了那个守候在烟雨中的小城,来到了这喧嚣的繁市,却只为了给那片土地一个崭新的面貌。流离的心从离开的那一刻便再无归所了,那里的一切,从离开的那一刻就与我疏远了。可是现在,那片温暖而清凉的土地,雨雾中缥缈的小城,就从那抹俏丽的身影旁引申开来。熟悉的气息,湿润的空气,就这么融人身体,进入到每一个细胞中去了。只是一瞬间,一切如梦如幻。
蒙蒙的雨雾中,缭绕的云烟中,一切美得仿佛山水画一般。清澈的水岸上,古老而华美的身影与山水融为了一体。无数道大大小小的身影顺着河道,一直延伸下去。这些丽人们啊,久久地伫立在水面上,静默在细雨里,只是为了给天地间的一切增添一份独特的美。
虽然漆彩早已剥落,可是与山水相呼应的并不是色彩,而是那一道道完美的身形。没有石墩,没有桥柱,她们却能在河面之上久久伫立,一直这么下去。
我曾经在这些桥上,招呼着伙伴,蹦跳着从石板上跑过;我曾经在这些桥上,牵拉着母亲,欣喜地指着水中的青鱼;我曾经在这些桥上,跟随着父亲,向往地看着掠过的水鸟;我曾经在这些桥上,陪伴着外婆,静静地坐在桥凳上纳凉……这一切,都随着我的理想和决定而如泡沫般破灭了。但是,在她们的身旁,都留下了我深深浅浅的足迹。如果有一天,我再回到那片温暖的土地,她们一定会为我保留那一份清凉以及那永久的回忆。
梦回归处,是我迷恋的地方,是我无数次呼唤的名字——那一片温暖的土地,土地上靓丽的身影。
——廊桥。
我又怎能忘了这道深深的羁绊,这弧美丽的桥之韵。
(指导老师 周慧)
【明师点】
家乡的桥,美的不光是桥本身,就连桥上桥下的风风雨雨也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卷。石板桥与溪水为伴,和大地相依,同日月呼吸,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家乡的桥永远是那样地甘于寂寞,不分寒暑,不分昼夜,把人们从彼岸迎来此岸,从此岸送往彼岸,走向山外,走向四方。小作者为了求学,离开家乡,心中却始终牵挂家乡的桥。文章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那优美的词句,更是作者对桥、对家乡的眷恋。结尾处,满怀深情的回忆,仿佛把我们也带入到那个古朴、淳美的小山村,与作者一起追忆,一起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