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教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
浅谈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教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
作者/曾红英
【摘要】后进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棘手又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高中生中的后进生,因为他们处在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也是处于人生的判逆期,转化有一定的难度。本文试着从教师运用肢体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对后进生的转化产生的积极意义,希望对后进生的转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 肢体语言 展示师爱 健康成长
在班级工作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总是参差不齐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老师棘手但又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后进生的教育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阶段。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时的教育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未来。说其特殊,是因为此时的学生既不同于可以用灌米汤或是小小的吓唬等方式就能听从老师的初中生、小学生,也有别于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信任老师的大学生。高中后进生大多是活泼、自我表现力很强,但纪律性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是非荣辱界限模糊的孩子,他们的一些表现让老师啼笑皆非,甚至忍无可忍的。但我们又不能抛弃他们。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些后进生呢?我认为正确的、恰到好处的利用肢体语言是转化后进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研究指出,情感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表情动作,这说明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而“非语言的体态语言”就是通常说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多样性、客观性、夸张性等特点。它会产生视觉、感觉和触觉等多种效果,让人处于一种积极地、兴奋地状态。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转化后进生的经验来谈谈肢体语言对转化后进生的意义。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1.使用的广泛性
肢体语言的使用简便快捷、灵活自由。只要人们张口说话,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有时肢体语言甚至先于自然有声语言在口才表达接受者的心目中形成第一视觉形象,直接影响自然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时说话人在不开口的情况下,单纯运用肢体语言,也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人类的交谈活动中,没有只运用自然有声语言而不运用肢体语言的。它总是与自然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表达的直观性
有声语言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不具有视觉的形象可感性;而肢体语言则不同,它以灵活多变的表情、动作、体姿构成一定的人体图像来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形容物体的大小,用手势来比划,对某二事物表示赞成或反对,采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等,就具有鲜明的形象直观性。
3.交谈中的对应性
肢体语言不但要与有声语言协调配合,而且交谈双方要协调配合,双向交流,才能达到交谈的目的。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指出:一个人倾听别人说话时,总会望着对方的脸,尤其是他的眼睛;为了表示注意,听话者会轻轻地点头,或者说“嗯”是的,如果哪句话他深表赞同,点头就点得很深;如果感到怀疑,他就会扬起或皱起眉头来,或者嘴角向下拉;要是不想再听下去,就会将身子挪一挪,把腿伸一伸,或者移开视线,不再注视说话人等等。以上说的种种现象,正是对应性的表现。
4.对有声语言的依赖性
肢体语言对有声语言和具体言语环境的依存性决定了它表意的多义性。离开了自然有声语言和一定的语境,肢体语言在当时特定的含义就不明确,就难于辨析和领会。
二、肢体语言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构建和谐氛围
后进生就是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最突出的表现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品行和学业成绩这两个方面来评判一个学生后进与否。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很多时候,我们一提到后进生,脸上表情或是漠视的或是气愤,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成绩,给自己的脸上抹黑,自然在对待后进生时,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这样老师不愿看他们,他们不喜欢老师,彼此关系疏远、紧张。在要和谐相处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能利用肢体语言,让老师的架子放低一点,脸阳光一点,笑容甜美一点,声音柔和一点,就可以改变这种局势,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游戏,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摸他们的头,刮他们的鼻子,拉他们的手,拍他们的肩膀,对他们做鬼脸,向他们适当的撒撒娇、受伤时或搀扶或跑腿等等,这些看似普通、微不足道的举动其实大有作用,在这些简单的接触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关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对你设防,愿意靠近你,和你交流,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你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而是没有架子、和蔼可亲、和他们平起平坐的朋友,他们也可以像你一样的无所顾虑地看你,笑你,打闹你,在这样的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里,这些学生能体会到来自老师的爱,这样师生之间感受到的不仅是彼此的温度、笑容、快乐,还有彼此心灵上的亲近、共鸣,心里距离缩短了,关系融洽了,在这样一种愉悦的、健康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岂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一种新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吗?由此看来肢体语言可以让后进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和关心,改善以前师生间紧张的关系,制造融洽、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肢体语言让后进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
作为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而由于每个学生的禀赋天资、学习基础、用心程度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平时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业成绩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些后进生也会有他们的优点和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如果老师靠平时的观察分析,对每个后进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都了然于心,并且及时让他们展示,那效果就非同小可了,有时一次成功的鼓励可以成为后进生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为作为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亲睐,认可,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有些后进生不肯参与课堂学习讨论。有些虽参与了,但却是哗众取宠,引起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不参与的有的时候是他们的确不会,但很多时候却是不敢,原因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被其他学生嘲笑,从而伤害其尊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尊严,为此,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生的肢体语言呵护学生敏感的心灵,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根据不同的课型,让学生借助于肢体语言将内容直观化,便于认知、理解、接受。对于学生的种种表现,老师一定要做适当的点评,尽量肯定、鼓励,或微笑,点头肯定,或用眼神鼓励,或是摇头,停下来做思考状,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肢体语言的交流,一些后进生能够在众人面前得到老师的认可,那种高兴,自信会自然而然的洋溢在脸上。毋容置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后进生的一些肢体语言难免会引起同学的哄笑,此时老师要灵活地运用手势、眼神、语言等阻止其他同学,保护这些后进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我。
由此看来,师生间的肢体语言:简单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眼神,一表情,一手势不仅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让师生展示了自己,增强了自信,激发了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做人的快乐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关心后进生,就要让他们在充满爱的、轻松的、平等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教师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师生的肢体语言促进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过去让我们头疼的后进生就会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主动放下包袱,跟上班级学习的步伐,成为迎头赶上或者急起直追的好学生,而师生间的节奏就会逐渐一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将会更上一个台阶,人格魅力将会散发出更迷人的光辉。我们期待着这种双赢能时刻在高中教学的舞台上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万祥主编:《给年轻班主任的建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