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四川泸定县冷碛小学 钟崇媛 杨 灵
  
  悬念本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的手段,它能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把它运用到极致地应该是阿拉伯传说——《一千零一夜》的讲述者,那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公主。后来它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影之中。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于我们的小学数学中。小学生不喜平淡,持久性差,好奇心重。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用设置悬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但在运用时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钻研教材,准确设“疑”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吸引学生的持久注意就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悬念,是最好不过的了。要准确设疑,我们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对我们所教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实际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一定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根据学生情况,把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可能碰到的困难都想清楚,这样才能成功设疑,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有一个人他很特别,有时有生日,有时没有?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的胃口一下被调到起来了,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个疑问造成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性急的孩子急忙问答案,我却卖起了关子,说:等你们认真学完了今天的内容后就知道了。这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专心的学习新的内容。
  
  二、精心设计,巧妙提问
  
  同样的一句话,我们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是完全不同。数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也是一样。对于同样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设计的方式,提问的策略不一样,那收到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有效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个拙劣的问题,可能把学生引向“歧途”。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精心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是创设悬念的最佳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工厂的许多齿轮为什么是圆的吗?”有学生马上说“因为我们想让它转动呀”。我继续问“那是不是什么形状的齿轮都可以呀?学生们想了想,有人回答说:“不行,得是圆形的”。“如果是正方形的可不可以呢?”学生都急了,说不行。?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可以呢?”学生一听,马上动起脑来,议论纷纷。这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我们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我们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使他们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固。
  
  三、利用比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面子思想严重,谁都想让别人学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在教学中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先出示了几道题让他们来计算,并给他们计算了最快算出来的时间。等他们算好后,我在对他们说“我能更快地算出来”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快了,就不相信。我让他们来出题,我来计算,并让他们给我计时。他们发现原来老师真的比他们算得快。这是我看铺垫得差不多了,在告诉他们,其实并不是老师很神奇,而是我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如果他们学习了,一样会很快的。这课前的悬念就成功地设置下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自然是目不转睛,生怕漏掉了一个细节,失去了与别人竞争的筹码。
  
  四、利用错误,提高兴趣
  
  教学中,我们常常怕学生犯错,其实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18-18÷2。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①18-18÷2=0÷2=0。他们计算错误的原因是:一心想着简便“18-18”,就忘记了计算时需要注意计算顺序这原则,造成了计算的错误。而只有少数同学的计算步骤是:②18-18÷2=18-9=9出现这两种情况,在我意料之中。我趁机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思考一下,看一看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教师炸开了锅: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已经达到了愤悱状态,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了,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再出示课题: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学习新课的效果很好。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 “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灵活变通,变中求答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海棠树40棵,杏树48棵,海棠树是杏树的几分之几?(2)海棠树20棵,杏树24棵,杏树是海棠树的几倍?(3)海棠树40棵,杏树48棵,海棠树是杏树的百分之几?(4)海棠树40棵,杏树48棵,杏树是海棠树的百分之几?(5)海棠树40棵,杏树48棵,海棠树比杏树少几分之几?(6)海棠树40棵,杏树48棵,海棠树比杏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116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数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