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于心作文
体验于心作文
文/王斐彦[华东师大二附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依旧需要“体验”饥饿的苦痛。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可身处锦衣玉食中的我们是否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物质的不断丰富是世界的一个表面,可我们忘了,这世界还有另一个面。因为养尊处优,我们已太少关注饥饿、贫困的存在,那一篇《他们》所折射出的对农民工子弟的关怀,我们还有吗?
由此看来,“体验”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要。
只有羁旅的游子才格外念着慈母的好;只有孤独的人才尤其懂得相伴的温暖;只有体验过饥饿、贫困之苦,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
可我们真的能明白吗?
我想未必吧。扫墓已有了代哭,善款已遭到挪用,在许多真情只止于形式的今天,我们真的能明白幸福吗?
我们是否只把义行当作出游,只把考察当作活动,只把这种体验当作一种好奇呢?
但愿不会。但愿异乡人莫尔索的孤独是不存在的,但愿阿Q高兴地叫着革命的“游戏心态”亦是不存在的,但愿我们真的是在用心感知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史铁生说:“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若我们不能在超越自我的无尽道路上寻求真正的幸福,那史铁生的不能跑和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体验底层人民的苦痛,更该去体验自己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即使我们没有贫困,没有饥饿,没有缺衣短食,可我们依旧有无法满足的欲望的存在。如果我们体悟不到生命的完满,那么他们的没有物质和我们的不能拥有更多的物质又有什么区别呢?二者同样在无限的苦痛中挣扎,仅此而已。
体验于心是你明白世界另一面的同时,也深谙自身苦痛与幸福的真实。
故乡并不止于特定的一块地方,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体验并不止于简单的认识,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思考。
体验于心,而后放飞灵魂。
考场点评
这是一篇功底扎实的好文章。
作者并不追求花哨繁复的语言,所有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服务的。立意方面也不剑走偏锋,对于体验苦痛这一话题,只是依照常规性思考维度的方向逐层深入。但是,在作者逐步推进的行文过程中,字里行间尽显其理性思维的种种特质,阅卷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她的冷静、她的沉稳,以及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终被她打动。
全文先由体验的必要性谈起,进而联想到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的陋习,在批判的同时,进一步谈到体验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懂得别人的苦痛,还在于获得自己幸福的要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又回扣到开头的必要性上。这样的构思,使得本文的论证主体整体性极佳,同时又能够由体验的时代性谈起,终于体验的普遍性意义之上。整体行文围绕着体验的必要性这个话题,逐层递进,不疾不徐,从容大度。
与此同时,本文也体现出作者平时的阅读积淀,对于一些素材的运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自然到位,所以说一篇好文章,往往是来自一位优秀的阅读者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