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小人物
历史中的小人物
——从武松错杀的十二个人谈起
文/刘东[东北师大附中]
施耐庵是冷酷的,他用再杀十二个人来为武松的梁山之路祭血。但这几千年来,被送上祭坛的,还少吗?
鲁迅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兵被“挟诈而尽坑杀之”,四十万人的命一笔勾销。一将功成,万骨皆枯。中国史书的祭坛上,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小人物们前赴后继,最后凝成了书上的几笔墨迹“坑杀之”,历史听不到他们在沙场上最后的哭号,也看不见他们满面血渍被推搡着掉人大坑;它看不到士兵冲锋时颤抖的双手,它也听不见月圆之夜在兵营里响起的楚歌。历史不语,它知道史书上的每个字背后都有一条曾经鲜活的人命。
历史不语。历史早就被驯服得没了脾气。它麻木地走过,撇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酸回忆。几千年了,它撇下我们,告诉我们我们很卑微。中国古代少有对人本身的尊重,它是一个要求爱天子胜过爱大众的国度。它把千万农民囿在土地上,用陈腐的说教告诉他们他们很渺小。它创造了一个神乎其神的天子,又告诉他们千千万万的功劳全靠他的庇佑和领导。个人是工具,集体是手段,最后又是为了个人的目的。这是抢夺,是压迫。
启蒙使人自己摆脱自身的蒙昧,遗憾的是,从心到脑的过程,我们现在还在走。
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借助尹天仇的嘴说出了心底最想说的话,“群众演员也是演员”。但历史上,这样的声音太少了。一代代人成了过客,或者草草留了一笔成了陪衬,或者连一点儿痕迹都没留下。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在历史中挣扎。历史是如此的势利。它只看到秦始皇一扫六合,却看不到马前士卒奋力的厮杀;它只看到霍去病北却匈奴,却看不到大漠里将士苦苦的思念。它听不到边关的胡笳,它看不见尘封的盔甲,小人物自顾不暇。
是时候了,是时候给小人物以尊重了。世界像是一个麻袋,人们囿于其中,只能无力地挣扎。有的人放弃了,浑浑噩噩;有的人坚持,继续挣扎。即使不可能因为他的挣扎而冲破牢笼,但正是有这些跳动的心脏和梦想的挣脱,才让麻袋一点点悄然发生改变。许是有心,许是无意,个人的前行中伴随着世界的前进。这个世界不需要你,不需要我,但世界需 .要每一个奋斗中的“你我”。没有这些所谓的小人物,历史就是一潭死水。
武松错杀了十二个人,施耐庵没有觉出端倪,他为武松叫好。时光走过了几百年,今天我们又将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觉醒了吗?
这是一篇视角很独特的作文,作者并没有从故事的主角武松出发,而是以被杀的十二个小人物作为议论主题。从这十二个人出发,文章引经据典,从秦始皇到周星驰电影,将这个话题扩大到中华文化缺乏关注普通个体的一面,最后直指当下社会上的问题,结尾收束有力,疑问中饱含思索与期待。其实我们相信,青年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本身已经是小人物有力的呼喊与挣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