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方为话题的作文
前方
文/南京一考生
前方是什么?谈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时代变得奢侈了。在整个20世纪,就是霍布斯鲍姆所谓“极端的年代”里,成千上万的人为了“前方”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过着激情与绝望交织的日子,回望恐怖的昨日世纪,人们似乎更安于当下,享受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和平”和“舒适”。
假借着“前方”之名,有多少罪恶悄无声息地进行,有多少灵魂被肆无忌惮地摆弄、压制和灭亡。法兰西革命时,屠杀被当作自由之昭显;明治维新时,赤报队成为新政府的替罪羊。我们弘扬理性精神,推翻专制政府,恢复工农尊严,构建和谐社会。一种向前的道路,在前方延伸,我们觉得其甚是美好;但当真正地走进,总是留给先哲们一个巨大的叹号。
齐泽克说,人们真正害怕的,并不是前进本身,而是前进之后,发现自身所处境遇之糟糕,与之前相比更加不如——其幻灭感足以摧毁任何坚定不渝的意志。人们开始害怕前行,害怕这一道路只是“革命一异化一再革命一再异化……”循环链条上的一串,而且自己不过是处于其中而不自觉、枉与后人作笑谈的一介匹夫。我们便不难理解,先前“占领华尔街”的青年们缘何将示威只当作一次狂欢派对庆祝了。。
我们真的无法突破这一“前方”与“后退”、“前方”与“彼方”的怪圈吗?或许是的。于是,有人(不少)开始无视前方、摆弄甚至厌恶前方,进而演绎出一种世俗哲学,以怎样原地盘桓、怎样盘桓得像是在前进为耀。用钱理群的话来说,这帮“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于计算,适应现实,世故老到,欺世盗名,喜欢半正经半嘲讽地咒骂思想。
而人最不可被剥夺的权利,却是思想的权利。柏拉图的思想国,孔丘的“大道之行”,卢梭的理性王国,老马的自由王国,有人嘲讽这些是乌托邦,但却无法否认,与原地打转的利己主义者相比,这些先辈早已在思想上从前方向后方嘹望,像一只只凤凰,傲立在现世的鸡群之上。而在他们眼里,前方绝不是将来的完成时,而是永恒的进行时,它不以目标为终点,始终保持前行步伐。
我们的前方应始终铭刻着这样的话语: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给予了我们,人类才不会因幻想而感到迷茫。
----------------------
好的文章应该让作者感受到读与思的痕迹,本文的作者摆脱了对“前方”的单纯迷恋,深入剖析了“前方”的迷惑性以及人类在追求“前方”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弱点。有希望,更要有智慧和理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向着“前方”前进。
(高蔚云 夏清)
前方
文/南京一考生
向前方走,需要很大的勇气。否则,前方路如此坎坷,岔路如此之多,很多人都会半途而废,纵使猖狂如阮籍,行至穷途,也只得付之一哭。也是,如果前面立着一块“此路不通”的牌子,不管你是法拉利还是脚踏车都得停下。于是什么人生几度秋凉之类的句子就出来了,满纸辛酸泪,满纸对命运的无能为力。
这大抵是一类人的人生状态。给自己立下一个个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甚至还有终极目标,然后就一路狂奔,一如尤利西斯扬帆远航,何其壮阔。若是一帆风顺,安全抵达目的地,当然是人生之幸事;即使有小风小浪,中途漂流到了几个有独眼巨人的小岛,但终得以袍笏加身,衣锦还乡,也是极好的。只可惜命运偏爱折腾,动不动就挖挖路,再立个此路不通的牌子。原定的计划实行不了了,怎么办?哭吧。因此,顺风顺水成就大事的完美人生大概只会出现在神话里,现实中的前方是个奢侈品。能够时时刻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将做什么,并成功做到什么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一如布鲁姆,以为传奇的游历就是向前方马不停蹄地奔去,殊不知这种单调庸俗的生活只是在都柏林街头游荡。更何况,一天天重复同一个向前走的动作本身就是一个时间上的循环,又谈何真正走向前方了呢?如同雅各,即便用红豆汤获得了长子权(身份上的前进),也充斥着欺厄与瞒骗,难免有一天身陷囹圄,此路不通。
放下血色的红豆汤,来尝一尝小玛德兰点心。普鲁斯特的回忆诗学,大概是对前方的另一种补充。当乔伊斯出发漂泊时普鲁斯特反其道而行之,重新回到斯万的小镇贡布里。有人常常会说回忆是一种倒退,是沉湎在过去中,而实际上,回忆是一种新的开拓。我们回忆过去,并不是完全回到了当时的境况,重演了一遍历史,而是带着之后的经验,重新审视它。过去通过我们的回忆复活,一如文艺复兴,我们将它复活,它也将我们的前路照明。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施莱尔马赫、伽达默说的循环阐释,佛家讲究的观照与圆觉,说的大概都是这个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回忆的前方来自过去,就是重走老路而求新知,困厄之境、穷途之哭会少很多,同时你无须瞒骗,回忆忠于自我。
我常常将人生比作一场大雾,我们则在雾中行走。并不存在什么固定的前方,如果一味向前冲去,可能会掉下悬崖。我们所知道的,就是脚下这一圈范围。因此,没有必要非得拼命向前冲,大雾中更多的是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可能性。吃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安心走回忆之途,别管他们说的前方在哪儿。
因为你面朝哪里,哪里就是前方。
----------------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文即是如此。作者在中外文学、历史文化中自由穿行,将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令读者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再一次体悟“前方”,也让读者在习以为常的认知中获得新鲜而深刻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