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比较法的探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比较法的探析
文/范爱君 程纯利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十分必要,它能够在比较中发现区别,在区别中发现创新。比较法的应用,不仅能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观察想象能力。此外,比较法对于教学思路的拓宽也很有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比较法
初中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求知欲望也强烈,然而众多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区分、拾取,就容易造成知识的混淆。避免知识混乱的有效方法是比较法,它是发现事物异同的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要认清几点:比较的标准和根据、被比较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差异与类似。整个比较的过程思维是积极活跃,富有创造性的。在教师教学、学生读书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范围很广泛,包括了阅读比较、写作比较、试题比较等。使用比较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更加准确而科学地汲取知识。
一、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之间的观点意见有分歧;教师和学生的看法不一;教师之间的见解与观点相左,产生矛盾。而运用比较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1.解决学生之间的观点分歧
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对于问题的观点也不一致,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很常见,同时也是无可避免的。学生们会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课堂氛围会因此十分活跃。教师在面对如此活跃的情况时,不能以己观点予以笼统概括,而是应该认真地揣摩学生们不同观点的缘由,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达到正确的认知。例如,在《桃花源记》中,“率妻子一人来此绝境”中“绝”的意义,学生对此是有疑惑的,教师可拿“群响毕绝”(《口技》)与之对比,看看在不同的语境中“绝”字的区别,然后,又让学生将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进行比较,如此便可发现古文中的“绝境”与现代文中的“绝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不同语境中相同字的对比,从不同角度理解了该词,从而灵活地记住了词语。在学生掌握了这个字词时,并不代表问题就解决了,还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词在此处的用法,以及同类字词的用法,以此类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既弥补了知识的不足,还塑造了一种善于运用比较法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解决师生之间的观点分歧
师生平等是教学中尤其强调的一条原则,这也符合了“不唯书,不唯上”的求问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教授知识,还应当给予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教师不仅给予解答,还将自己与学生的分歧点进行分析、对比,抱以虚心的态度,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此外,学生应当得到充分的发表己见的机会,与教师进行辩论,促进交流,如此既能增进师生情感,又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点分歧的比较,有助于找出分歧的根源、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有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故意给出一个错误的简介,以激起学生的激烈讨论,在课堂上形成一股头脑风暴,激起学生寻求真理的欲望,如此更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学生。
3.解决教师之间的观点分歧
教师调任在教学中十分常见。然而在新旧任交替教学之际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某个知识点或问题的观点与上一任教师的观点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分歧。如此一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产生了困惑:到底该听哪个老师的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明确一点:没有谁的观点是永远正确的,要在多种观点看法之间反复分析与比较,选择更靠近真理的一种。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古文《岳阳楼记》时,翻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发现和自己不同的上任教师的翻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而自己的翻译是: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此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们的观点不一致是正常的事情,这需要做学问的人自主对比不同的观点,联系全文,融会贯通,在上文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其描绘的是洞庭湖,而非岳阳楼,那么下文中的“大观也”难道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而非洞庭湖的波澜壮阔?学生自行分析,得出相对满意的答案。如此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二、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地探索新知识,掌握各种学习技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条件。同时,考虑到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在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学习情绪的问题上摸索寻求答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构建和谐自由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展性的创新思维。
2.效率优先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服务于教学,比较法从不例外。教师要认识到比较法并不是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还应当结合其他有效的方法,相辅相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和谐一致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应当因地制宜,比较法的运用也如此,要紧扣重点知识,与课文的内容相协调,自然、和谐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4.反馈性原则
及时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困惑,有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把握好教学方向。从而使比较法更好地实施,并发挥更有效的教学作用。
不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法,能够有效迅速地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当然比较法要注重比较对象选择的代表性,课前的预习、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遵守比较法的运用原则,结合实际,一切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黎焕珍。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0(07)。
[2]许明庆。浅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
[3]顾金友。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