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汪小西
一、当下学生的家庭心理氛围现状
“我们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说,你这次该考几分”“这次不考好,你也不好意思回家见我们吧”“现在哭有什么用!考试前干什么去啦”“你看,小时候考不好还知道哭,现在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97%的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大学,54%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中学生中83.6%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到前15名。
上海6所高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59.2%的学生有考前焦虑。令人吃惊的是,调查同时显示,孩子考试前父母伴有焦虑的比例居然高达85.2%。
美国著名心理辅导家兼公共电视主持人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在他的一部畅销五十万本,影响美国家庭最深的书——《家庭会伤人》中,与众多父母探讨了家庭的动态的心理系统。
辽宁省某市妇幼保健站儿童心理研究组曾对该市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过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但值得深思的是,回答中最多的并不是“怕爸爸妈妈打我”,而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对1000名初中和高中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子女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恍惚等。
二、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11条法则中,力量法则即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第二条是求同存异法则即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一桩国家的大事了,这需要才能、渊博的生活和知识。”的确,现在教育孩子,远不止是以前的“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也”,需要父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1.学习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共同特点及成长规律
共性的规律,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表现出来。
例如,心理学家认为,少年期是人生的危险期,这个时期由于初中生生理上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这个时期初中学生的教育,变得更为困难和复杂。具体到初二学生,更有专家认为存在“初二现象”,视其为“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因此,家长更应该重视他们内心发展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子女健康成长。
初二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进入我们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就是要摆脱父母的束缚,自我意识开始膨胀,表现在外最明显的就是闭锁心理和逆反心理,偏执性和不平衡性。这时候他们再也不希望父母把他们当小孩子了,他们希望获得尊重与理解。
这个时期也会产生刚刚萌发的性意识,在小学或者初一的时候,男生与女生一同走路或者同桌,都会引起笑话。而青春期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他们开始有了性爱动机,由原来的疏远异性发展到愿意交往异性。这些共性的东西,我们都有必要去了解,了解了这些,当我们的子女与我们发生矛盾乃至冲突时,我们就会有心理准备,至少不会觉得不可接受,不可思议。我曾对不少家长说过,从现在开始,或许一直到高中,不要期望子女还像以前一样,上街拉着父母的手,对父母说我爱你之类的,当然也有,但或许是少数,那并不说明他们怎么样怎么样了,只是他们成人意识的增强。
2.学习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这个年龄的共性,也要了解发现自己孩子的个性。他是内向的、孤僻的还是外向的,不要去猜,试着想办法去了解发现。我经常同家长朋友们说,你完全可以偷偷地去了解发现,例如当孩子在房间里写作业时,有的父母过会儿就进去看看,有的假装给孩子送吃的,去看看孩子是不是在写作业,我说这样很不好,给孩子的印象就是我的父母不信任自己,要监视自己。要不要了解,要不要去发现,当然要,但我说你完全可以哪怕是偷偷地去做,尽量不要让他知道你的企图,让他知道你在观察他了解他,了解他的成绩。我们完全可以从侧面去了解,而没有必要见到他就问今天学习怎么怎么样。
另外,每个人包括我们成年人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人手脚协调能力很好,而有的人却见到数字头就大,学生也是,有的同学对数学等理科很感兴趣,而有的同学语文英语等文科却学得很好,这或许有更多的遗传的成分在里面。
有一个母亲找到我,说自己的孩子最近成绩下降得非常快,上课不听,好像听说经常上网什么的。我就问她,你的孩子最近放学后一般都几点回家,都干些什么去了,中午他都干什么,这位母亲说自己忙于生意,不知道。我说你要去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