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浅谈语文教材解读方式的转型



  浅谈语文教材解读方式的转型
  
  文/乔永彪
  
  摘 要:教师要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研究其中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内部特征,进而揣摩出存在于作品肌理中的那种“文学性”。
  
  关键词:语文教材;解读方式;文学性
  
  在教学生活中,对教材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第一步。没有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就没有充分的备课,更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对教材的分析到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多重的地位和多大影响呢?我结合语文学科,从解读文本方式的转变这一个角度,试做以下几点分析,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一、冷落教材和依赖教参现象的背后
  
  这在教学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一种现象,究其根源,我想应该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教师失去了对文本解读的兴趣,转而形成一种略微消极的应对习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也要吸收知识,不学不思的结果只能是惘和怠。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知识难点或疑点,缺少必要的思考,按照以前的教学经验解释问题,此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手中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也一直被奉为解决疑难的指津人,因为它可以解决备课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但绝不是所有问题。因为某些教材的编著者并非全是行内专业人士,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编写教参和试题似乎成了一种人尽可为的行为。因此,在部分内容上经常存在值得斟酌、商榷的地方。冷落教材,让教师失去了研究教学的最好手段,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载体,以至于生搬硬套地去解读文本。这其中,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是在一种职业倦怠的情绪下完成教学准备的,当然也毫无幸福感可言。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过分依赖教参的教师只会让奔放的思维僵化,使得陈旧的思想在未来不断复制。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不仅可以避免沦为教书匠的厄运,而且可以真正体悟到职业的幸福与快乐。对教材进行耐心的阅读,认真的分析,不断推敲文字所涵盖的丰富信息,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全方位提升教材解读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达的思维能力是一切伟大成就的来源,它可以使人从繁杂的事物中脱身,享受阅读与思考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感。总而言之,重视文本,立足文本,克服简单固定的解读习惯,力求从教材内部去挖掘。
  
  二、外部解读方式给理解教材带来的一些问题
  
  我们一直以来是按照固定的解读方式来分析教材,与所受的教育、所学的知识有关,于是造成简单地从外部去解读文本。我们当中的一些专职语文教师,在文学观念上都是比较先进的,可是一旦进入文本的解读,就立刻会坠入用政治性的内容来填充文本化内容的道路上来。比如,对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解读,在“知人论世”环节,经常会解读为朱自清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动统治的无声抗争,而以满塘荷花表现自己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此类解读方式很容易失去文本独立的意蕴,从而丧失了文本作为文学作品独立性的意义。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学生也没有学到分析教材、阅读赏析文本的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大之失败。
  
  三、解读方式应该由外部转向内部
  
  外部解读与内部解读的最大差别在于解读方式的不同。外部解读强调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倾向,作家的人格、观念与哲学理念等。内部解读则强调静心研究文本本身,如,诗歌的韵律,文章的内容、思想等。很显然,外部解读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用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用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读所教文本是不合适的。
  
  比如,用革命的文学观念来解读《孔雀东南飞》,在教参的影响下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描写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压迫爱情的抗争的长篇叙事诗。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也就是精读,我们发现文章的小序和文本整体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脱节的。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具有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为女子而作此诗,体现了朴素的平等主义色彩,但后来的《孔雀东南飞》一题则完全遮蔽了原文。我们主张从内部去解读,去重读原文,从情节内容本身,从意象、结构、韵律等语言文字来研读。
  
  总而言之,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众多篇目,教师要坚持教材本体,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研究其中的语言、结构、意象等等内部特征,进而揣摩出存在于作品肌理中的那种“文学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158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