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块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块与生活的联系
作者/刘宝霞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生物学科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生物学应当和广阔的生活相联系。通过高一教学发现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关于细胞方面研究的现代进展,更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细胞;思考与讨论
必修一模块的第一章《走近细胞》的引言中就说:“悠悠300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近50年来更进入了分子水平,老树又绽新花。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然长成幼苗;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不同生物细胞间DNA的转移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及其产品;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让我们再次走近细胞,更深入地探索它的奥秘。”这些话,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宣示了一个指导思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生物必修一教材中每一节都有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探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第一章第1节开头的问题探讨,就选择了非典型性肺炎这一学生都熟悉且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例。这一类问题选取了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而从心里接受、喜欢学习高中生物学。
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是各节中常出现的专栏,其中列出了一些富有思考价值、探究意义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第一章第1节的资料分析中,五个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尤其是问题二和问题四。在问题二中,涉及“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的内容。让学生能了解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发育成胎儿。在问题四中,涉及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内容。资料分析的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法,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生动。
在教材中设有“旁栏思考题”这一栏目,问题都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有些问题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了。例如,第二章第5节的旁栏思考题,探讨了缺碘对儿童智力的影响。通过有关数据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包括以前认为的非病区,实际上都是缺碘地区,因此需要补碘的范围已扩大到全国(高碘地区除外)。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国情。
在教材每一节后都有练习,其中有一部分“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第二章第5节的拓展题,涉及生理盐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输液的经历,这一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教材的每个章节之后都有自我检测,其中的“知识迁移”“思维拓展”有很多联系生活的内容。例如,第三章的知识迁移,提到肉类的烹饪与细胞的溶酶体有关。细胞死亡后,溶酶体膜破裂,各种水解酶释放出来,分解细胞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这时的畜、禽肉烹饪后更鲜嫩。第五章的知识迁移,探讨了松土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将农业生产与本章所学的细胞呼吸联系在一起。这些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生产生活现象,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中贯彻STS的“科学·技术·社会”,如,第五章第1节的“酶为生活添姿彩”,以图片和文字直接介绍了酶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拓展职业视野的“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如,第六章介绍的检验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职业的描述、就业、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和职业乐趣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提高人生规划能力。“科学前沿”介绍了有关科学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有利于高中生了解科学发展的需要。在许多章节中都有“与生活的联系”或“与社会的联系”,学生可以直接了解相关的内容,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上述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科学源于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的实践。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质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科学的人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本地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教学,并不断总结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经验,提高教学效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1832.html
作者/刘宝霞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生物学科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生物学应当和广阔的生活相联系。通过高一教学发现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关于细胞方面研究的现代进展,更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细胞;思考与讨论
必修一模块的第一章《走近细胞》的引言中就说:“悠悠300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近50年来更进入了分子水平,老树又绽新花。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然长成幼苗;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不同生物细胞间DNA的转移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及其产品;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让我们再次走近细胞,更深入地探索它的奥秘。”这些话,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宣示了一个指导思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生物必修一教材中每一节都有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探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第一章第1节开头的问题探讨,就选择了非典型性肺炎这一学生都熟悉且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例。这一类问题选取了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而从心里接受、喜欢学习高中生物学。
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是各节中常出现的专栏,其中列出了一些富有思考价值、探究意义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第一章第1节的资料分析中,五个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尤其是问题二和问题四。在问题二中,涉及“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的内容。让学生能了解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发育成胎儿。在问题四中,涉及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内容。资料分析的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法,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生动。
在教材中设有“旁栏思考题”这一栏目,问题都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有些问题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了。例如,第二章第5节的旁栏思考题,探讨了缺碘对儿童智力的影响。通过有关数据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包括以前认为的非病区,实际上都是缺碘地区,因此需要补碘的范围已扩大到全国(高碘地区除外)。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国情。
在教材每一节后都有练习,其中有一部分“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第二章第5节的拓展题,涉及生理盐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输液的经历,这一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教材的每个章节之后都有自我检测,其中的“知识迁移”“思维拓展”有很多联系生活的内容。例如,第三章的知识迁移,提到肉类的烹饪与细胞的溶酶体有关。细胞死亡后,溶酶体膜破裂,各种水解酶释放出来,分解细胞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这时的畜、禽肉烹饪后更鲜嫩。第五章的知识迁移,探讨了松土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将农业生产与本章所学的细胞呼吸联系在一起。这些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生产生活现象,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中贯彻STS的“科学·技术·社会”,如,第五章第1节的“酶为生活添姿彩”,以图片和文字直接介绍了酶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拓展职业视野的“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如,第六章介绍的检验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职业的描述、就业、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和职业乐趣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提高人生规划能力。“科学前沿”介绍了有关科学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有利于高中生了解科学发展的需要。在许多章节中都有“与生活的联系”或“与社会的联系”,学生可以直接了解相关的内容,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上述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科学源于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的实践。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质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科学的人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本地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教学,并不断总结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经验,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