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重返词语的密林——给词语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重返词语的密林——给词语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文/纪庆站
  
  摘 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的是语言一旦形成文字,便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学生要想理解词语的确切内涵,仅仅认识几个字词的基本义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温度、情感,进入词语使用的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获得感性的个人含义的理解。
  
  关键词:词语教学;语言文字;生活经验
  
  一、什么是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扎实的词语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漪老师说过:“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所以,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根。”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情感、意志,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把词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是每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识字教学十分依赖默写和抄写
  
  当前识字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抄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发现知识的乐趣,缺乏快乐的学习体验,对加重学生负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语文词语的默写和抄写,再加上英文默写,学生每周的抄写和默写量非常大,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默写是一项检测,太多的检测使学生苦不堪言。
  
  2.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词语
  
  现在比较普遍的词语教学方式:一堂课分成2~3节,第一节课进行生字词教学,把本节课重要的生字词利用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让学生反复读熟,注意字形、字音、字义,这是当前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这样的词语教学方式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3.词语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
  
  当前小学的汉字学习,普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他们没有见过、没有感受,甚至没有兴趣的词语,使学生学习过程低效。有些记住了的生词不久就遗忘了。到了期末教师还要花大力气进行复习。
  
  4.忽视文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词语教学之所以方法落后,脱离学生的语言环境,学生对所学词语应用不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在的,即词语本身特点,汉语言文字的造字特点。小学教师普遍关注汉字的字形特点、结构和部件,但是忽视汉字本身就是一幅图画,包含了一个故事。小学教师普遍利用形声字原理讲解生字生词,但是忽视汉字的演变规律。另一个原因是外在的。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交际的工具,我们的词语教学失去了实用功能,变成了僵化的知识。
  
  三、词语教学策略
  
  1.识得庐山真面,在语境中整体感知
  
  在词语教学中,将词语单独拿出来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不识词语的庐山真面目。如果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词语,就可以避免学生对词语的片面认识。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通过生成语言环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场景里,整体感知词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通过预习和让学生学习詹天佑的补充材料,在感受詹天佑形象的基础上,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同学们:2005年10月12日青龙桥火车站为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周年,在张家口南站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塑了一座铜像。请你根据下列词语为詹天佑写一篇墓志铭。
  
  杰出、爱国、阻挠、要挟、轰动、轻蔑、嘲笑、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同吃同住、藐视、铜像、赞叹不已。
  
  这个题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学生就完成了这篇墓志铭,我找了几个学生读自己的文字,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带给全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接下来主要通过读来感悟詹天佑的形象,那些敲击心灵的文字,比一切分析都更能感动学生的心灵。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特别喜欢利用生词组成词串,把词语放在整体的语境中,来揭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细读深思,还原词语真味
  
  我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讲到二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讲到这时,学生只是稍稍动容一下,然后又恢复平静。语言文字有时候是以冷冰冰的外表展示出来的。
  
  词语是有温度的,除了有褒贬的感情色彩之外,它们还有细微的使用差别和具体的语境意义。
  
  这里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比较法,二是还原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通过换词或是去掉加点的词语。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可以把路人登山时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和老人扫天游峰时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形成对比。再如,《三亚落日》通过比较: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让学生体会原文词语的准确和贴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以及存在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但是,有时候文中找不到和关键词语有关的词进行比较,这时就可以用还原法。还原就是把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找出它本来的、真实的意思。从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然后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
  
  比如,在读杜甫《春夜喜雨》时,我会问学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你能想象其中的画面吗?“重”字好在哪里?春雨过后,拂晓,枝头鸟语,空气里弥漫着花香和泥土的芬芳。再看昨夜被春雨滋润的花朵,湿漉漉、红艳艳、沉甸甸,已然开放,惹人喜爱,也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这里明明是花艳却写成花重,这里原本是视觉的浓艳,作者却用触觉的轻重来表示,一个“重”字把花开繁茂、艳丽尽收笔下,言有尽而意无穷。
  
  3.挖掘汉字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特级教师张祖庆谈到学生不会应用词语,容易遗忘词语,是因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含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
  
  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字形的演变,那么对掌握字形、字义和词义都会有很大帮助。例如,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假借字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拖事,‘令’‘长’是也。”会意字,甲骨文中画一个人站着即为“大”而倒过来即为“屰”也就是“逆”的本字,是不顺的意思。
  
  例如,《示儿》教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先给学生展示祭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用手把肉放到祭台上供奉祖先,表示用手抓着肉献祭。我告诉学生,在祭祖时除了祭肉,还要燃香,随着香烟袅袅而上,祭祀的人们虔诚地跪拜,从而达到心灵和祖先在天之灵沟通的感觉。像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字形和字义,同时在了解字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演变过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之,只有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言文字使用规律出发,进行词语教学实践,才能解决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先贤吕不韦在《察今》中说:“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词语教学的关键是把握汉语言文字规律和特点,然后才能得法,词语教学才能有效。本文提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只有把握根本,方法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重返词语的密林”(陈原语),出生入死,感受语言的热度、广度、深度。
  
  参考文献:
  
  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7(07)。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190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