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
  
  河北省张北县大囫囵镇中心小学 杨 财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技巧,通过有效的提问,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并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学会质疑问难,形成独特个性。而讲究方法,讲究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一、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时机: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遵循顺序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1.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少年王冕》中“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个难点,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王冕在学堂里真的闷得慌吗?②从他后来的哪些行动中可以看出他说的是违心之言?③从中看出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
  
  2.由表及里
  
  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我要求学生品读洪教头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注明自己的心得,然后参加讨论:洪教头怎么戴帽子?怎么入席?怎么嘲讽?怎么挑战?怎么出招?怎么失败?问题层层拓展,性格步步凸现,由外表到内心,展现出一个粗鲁傲慢,狂妄浮躁的乡下拳师的可笑形象,同时反衬出林冲虎落平阳、步步退让的无奈处境。
  
  3.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给颜黎民的信》中有句比较隐晦的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次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4.由具体到抽象
  
  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打斗场面时,可设问:㈠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㈡模仿双方的动作打斗;㈢猜摩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㈣体会林冲的沉稳勇猛。如此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一次飞跃。
  
  5.由理解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教师设计提问,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设计想象性问题为: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请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如此提问,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兴趣。
  
  三、注重变化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1.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
  
  2.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草船借箭》,不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逆问:“假如借箭不成功,可能产生哪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
  
  3.化实为虚
  
  就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
  
  教学《太阳》,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巧妙地采用假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假如你能活100岁的话),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乘太空飞船,待飞到太阳那一天,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267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