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关注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和一些初中、小学教师交流时,我常常感到愉快,从这些交流中受到的启发,远远超过我的冥思苦想及终年摸索。我对基础教育各阶段衔接过渡问题感兴趣,除了现时的教育困境,也与我的教育经历有关。当年插队时,我在农村教过“戴帽子小学”,从一年级教到七年级(还教过“复式班”);大学毕业到中学工作,有过一个大循环,从初一教到高三,同时担任班主任。后来我的工作定在高中,但我一直关注初中教学,也鼓励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先从初中教起——没有这样的经历,是专业缺憾。同样,初中教师,最好也能有高中教学的经历。
我不主张把中学改成独立的高中和初中,原因很多。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的,主要是:这样“剥离”,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初中被“剥离”出去后,中学像是被分割成不相干的两个阶段。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的教学,初中教师不关心高中的教学,而且都缺乏应有的兴趣,这是非常奇怪甚至有点可怕的事。事实上,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是同一学科的两个阶段而已:学生没有初中的底子,高中也很难学好;教师对本学科中学各阶段的教学任务不甚明了,他的教学也是盲目的。
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很多学校高二必修阶段结束,就“结合高考内容开始选修教学”,学生能学到的内容着实有限。习惯的培养必须是长期的,所谓“螺旋式上升”,得有“旋转”的过程。在学生开始接触某个学科时,他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他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哪里会形成“节点”,经过中考、升入高中后对这个学科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期待,如此等等,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中学学习的全过程,非此不足以承担学科教学的任务。
同样,中学教师还应把目光投向小学。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小学培养的学习习惯,有时到了高中才显出优势;学生在某个学科学习上的思维优势,必然能在他的小学阶段找到“习惯”的影子。于是,我想到,以后有关部门的一些教研活动,能不能不要按阶段分得那么细?有些学科的交流,中小学是否能“打通”?当然,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打通”的意识,同时,能否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通。不同学段的教师多去相互听听课,多去看一看不同学段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只要抱着一种学习者的态度,彼此都能获得启示,都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值得欣喜的是,有些青年教师已经自觉地在关注“衔接”问题,学校应当鼓励他们的探索并为他们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