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取舍: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点


取舍: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点
  
  唐惠息
  
  摘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应该以文本价值、教学功能和学生需求为标准,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努力实现课文被赋予的教学价值,基于学情作出取舍。教师的学养以及对学科与学情的理解把握,是确保阅读教学取舍得宜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合理取舍 文本价值 教学功能 学生需求
  
  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就成为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取舍的标准有哪些?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博士的意见是:一是合题,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编写思路;二是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启迪帮助;三是趣味,使学生喜欢读这篇课文,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阅读。这样的认识有其合理性,但我以为,更恰切的标准可定为以下三条:文本价值、教学功能和学生需求。
  
  先说文本价值。一篇选文往往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好材料。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材料的学科知识往往不够明晰,难以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而适当弱化文本中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教学《过秦论》,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弄懂秦灭亡的原因,而是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气势;教学《岳阳楼记》,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更要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行文中的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表达艺术。
  
  又如,汪曾祺的散文《金岳霖先生》相当突出的是逼真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此作为学习重点,当然也可以;但如此的细节魅力在同一板块的《亡人轶事》一文中也有鲜明而显豁的体现,为此,我在教学此文时,着重取其“闲笔”作为抓手,指导学生细品其中的真情味,从而深入感知作者丰厚的情感世界。具体说来,文中典型的“闲笔”有三处:各色各样的衣着、构图奇特的画作、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的林徽因。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各色各样的衣着”略作分析。作者说“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怪异之一是金先生经常穿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由此作者宕开一笔,写到了联大其他穿着怪异的教授,如闻一多先生和朱白清先生。难道作者仅想借此说明联大教授衣着奇特的不仅金先生一人吗?教师可指引学生探究一下闻一多、朱白清先生的穿着为何如此怪异。相关原因是:时值国难当头,联大的教授深明大义,对物质生活并不奢求,“惟望每月薪津……俾仰事俯畜,免于饥寒”,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也难以实现。闻一多一家八口人,他在联大微薄的工资仅够家里维持一周左有的生活。家里能典卖的很快卖光了,最后,闻先生只剩下那件式样过时的旧夹袍和一件长衫,一年四季替换着穿。而朱白清则窘迫到连布棉衣也无力缝制的地步,只好在集市上买了件云南当地穷苦赶马人穿的最廉价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既当被褥又当外衣。然而,尽管生活条件窘困不堪,联大的教授不仅依然谨于治学,而且保持着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文中特别提到,在蒋介石干儿子龙绳舞家召开的校友会上,闻先生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于是,在各色衣着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联大教授们在衣饰方面的旷达随意,更看到了他们不以物质鄙陋为苦、重于品行节操的风采。闲笔之下,追忆之中,作者表达出了对西南联大风骨铮铮的教授们的崇尚与敬意。
  
  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可要求学生联系文本开篇的“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和文末的“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进一步来思考、探讨。为什么要“好好地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作者并未明说,但他在散文《修髯飘飘》中的一段话可移于此处,作为注脚。“或问:你为什么要写这些胡子教授?没有什么,偶然想起而已。为什么要想起?这怎么说呢,只能说:这样的教授现在已经不多了。”是啊,在这个时代,这样淡于物质享受、谨于治学育人、重于风骨节操的“有趣”的教授已不多了!我们民族需要这样一种风骨,而这,正是汪曾祺于“闲笔”中所寄寓的殷切期待。
  
  再看教学功能。教学功能是指教材编写者根据教学的阶段性统一要求(即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编选课文时,所赋予每一篇课文的用途和价值。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属于“文选型”。每篇文章被编入教材后,就成为了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单个独立的文本。因此,成为课文的选文在其“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教学价值”。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实现课文的教学功能。同样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材体系中,它被赋予的教学功能很可能存在差异。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肖邦故园》一课,所属专题为“祖国土”,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式,教科书编者为该专题确定的教学重点有三项:
  
  (1)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依据以上建议以及《肖邦故园》本身的独特性,我在开设苏州市级公开课时,设计了一个有所“舍弃”、善于“举要”的课例。主要教学流程是:
  
  1.通过“学案”提供肖邦简介(略)和罗素名言——“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2.简要导入后,师生集中赏读课文前两段。
  
  (1)轻声诵读,体味课文语言之美。
  
  (2)问题研讨:两段文字中包含哪几组对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慨叹?
  
  包含三组对比:①昔日的“热热闹闹,充满生机”与19世纪(即肖邦诞生)时只“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相对比;②贵族老爷们“被人忘于脑后”与肖邦备受尊崇相对比;③小屋长期“伶仃孤苦”与“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相对比。
  
  蕴含的慨叹是: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荣华富贵等的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留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财富的,必然是那些具有强大力量的、能够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文化艺术、精神品性等。
  
  3.结合课本彩图,赏读第20~27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再全班齐读。
  
  (2)问题研讨: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
  
  (3)艺术特色鉴赏(以第22段为例):
  
  比喻贴切生动、新奇别致(如将“睡莲的倒影”比作“歌中的叠句”、将“阵阵幽香”比作“一串琶音”、将“亭亭玉立的树干”比作“叙事曲开头的几节”,这些属于特殊的比喻——通感),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景物,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让人分不清是故园美景为肖邦的音乐增色,还是他的音乐让故园景色生辉。
  
  善于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景致:①“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树影婆娑”等——从视觉角度写景,写出了景物色彩、光影、线面的组合,营造出绘画般的效果。②“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从嗅觉角度写景,“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从听觉角度写景——以此配合视觉描写,对景物细微美妙之处的表现就更为充分,给读者直观、立体、全方位的阅读感受。
  
  4.略读文章另三个部分,针对“文本主旨”开展讨论。
  
  (1)另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写“‘乐’与‘园’契合”、“‘乐’因‘情’而生”、“‘乐’以‘神’(民族精神的‘支柱’)而传”。
  
  (2)先填空:课文以肖邦故居为切入点,内容大多在描写肖邦诞生地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揭示肖邦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表现、颂扬肖邦的爱国情怀。再结合“学案”上的罗素名言加深认识:本文着力表现的是“祖国与人具有双向的意义(影响)”、“个人受益于故园又反哺故园”。
  
  该课受到听课教师一致好评,被赞为“重点突出,推进爽捷”,“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体现了执教者的眼光”。
  
  最后谈一谈学生需求。顾及“学生需求”就是要把握学情,基于学情作出取舍。所谓“学情”,指的是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三大要素。把握学情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习状况的层次性,又如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与体验能力、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与个性特征。一般而言,教师可对班内中等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分析他们已掌握了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为了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除了凭经验,教师还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比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之前,我针对“阅读疑难点”作了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对文中两个问题心存疑惑:一是文末为什么要写“怅惘”、“敬慕”;二是前文似乎有意在贬低这位国文老师,这是为什么。明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需求后,我有针对性地备课,课堂上师生就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对话、探讨与交流。如针对“怅惘”、“敬慕”的理解,分三个步骤展开:
  
  第一步,明确原因。这里的“怅惘”、“敬慕”可谓点睛之笔:“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作者梁实秋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竞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敬慕”则是因为让“我”在写作方面、在对国文的兴趣方面“受益最多”。
  
  第二步,对比分析。教师追问:“敬慕”仅仅是由于以上原因吗?还是回到本堂课开头的问题:徐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真的很凶吗?为什么作者要花大量笔墨描写他生活习惯上的随意乃至衣着邋遢?学生各抒己见,逐渐理解了文本内涵:(1)所谓的“凶”,一来属于“正当防卫”(维护自身尊严),二来因为“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2)文中特别写到其他——“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对比中凸显了一层意思:看起来是“凶”,实则体现着对学生的爱与负责。(3)而且他心胸宽广,“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这些都是写他为人方面的真性情,即人品之真。生活习惯上的不拘小节,与他教学上的投入、专注暗相比照,突出其敬业精神,即学业之精。
  
  第三步,作出小结。作者同时“受益”于先生的是该怎样做人;“敬慕”是因为先生敬业、爱生,具有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作者对他满怀感激与崇敬。
  
  这样的设计,内容集中,线索清晰,教学质效良好。
  
  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智慧不仅在于“教什么”,也在于“不教什么”,这两点缺一不可。面面俱到的结果必定是“面面不到”,从根本上说,教师的学养以及对学科与学情的理解把握,是确保阅读教学取舍得宜的重要条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304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