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罗昆霞
(接上期)
二、自由表达
当我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了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如果这时对学生的写作提出诸多要求,设置诸多限制,束缚他们的思维,那无异于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步行百步半于九十,这会使我们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提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并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什么是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应该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思想上没有压力。不担心我的表达是否先进,没有价值观负担。也没有怕被老师批评苛责的顾忌,因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欣赏鼓励的。
二是表达内容上没有限制。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现实的、想象的都可以写;快乐可以分享,困难可以分担,委屈可以宣泄,意见可以表达;美好可以宣传,丑恶可以揭露。
三是达成度没有硬标准。不设篇幅字数要求,文从字顺,基本表情达意即可。在结构、修辞、语言风格上不作要求。
四是表达上允许个性。不设置统一模式,语言风格不强设要求。比如方言俚语入文,比如堆切辞藻,比如文白夹杂,比如成人腔调等都应该包容。
自由表达是有创意表达的前提,自由才可能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才可能不走寻常路;自由表达是真实表达的条件,自由才可能敞开心扉,倾吐肺腑,实话实说,肝胆相照;自由表达是精彩表达的基础,自由才可能让童心飞扬,任思维驰骋,才可能让表达诗意盎然。
(二)怎么做到让学生自由表达
1.砸碎目标“枷锁”
这里的“枷锁”指的是过高的、过严的、过滥的习作要求。过高的要求指超出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目标,过严的要求指一刀切没有通融必须达到的目标,过滥的要求指数量多没头绪的目标。作文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个劳动,都需要“跳一跳”才行,如果我们再给他们加码,提出那样的习作要求,他们不会被压垮,也会被逼疯。
曾经观摩过一节作文指导课,大致是这样上的:第一步,教师让大家翻开教材,然后指名将作文训练思考题念一念。第二步,教师问:这个思考题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师生再读题讨论,得出结论:思想要求“有(积极)意义”;内容要求“一件小事”;表达要求“真情实感”。第三步,思考:要达到这三点要求,我们应注意什么?先看第一点;再看第二点;最后看第三点。在师生共同分析下得出:达到第一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二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三点要求也要注意三点,一共要注意九点。九点注意分析出来后,下课铃也响了,学生还没动笔,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可能我们的老师过去都这样上过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没层次,分析不可谓不细致。但课后我只对授课教师说了一句话“请你写一篇作文,落实这九条注意!”教师愕然。这要求太空泛了,别说落实,记都记不住。
在一次交流中,一个热心于作文教学探索的年轻教师告诉我,他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七字诀”,即:新、深、实、趣、巧、活、效。他对这“七字诀”进行了具体的解说,即构思新、立意深、内容实、语言趣、布局巧、运用活、练有效。并将自己总结的几篇作文教学心得给我阅读,心得基本是围绕“七字诀”展开写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用了心、下了功夫、动了脑筋。这位教师的研究也颇深入细致,从某个角度看,比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是颇有见地的。在充分鼓励的基础上,我真诚地和他交换了意见:“七字诀”的要求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恐怕是太高了,他们能达到其中一两个要求就相当不错了,全面落实这七个字的要求,恐怕连作家都难以达到。后来这位老师坦承:他的“七字诀”是参考报载作文和获奖作文总结出来的。
我发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会不自觉地拔高作文目标要求,他们总是用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作为标准,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甚至用获作文大奖的作文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们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苦不堪言,因为用这些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作文当然惨不忍睹。其实他们更应想到,学生带着这些“枷锁”跳舞,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砸碎这些“枷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自由表达。
2.转变指导方式
吕叔湘先生在谈作文时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写。如果这样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
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中有太多的“应该”,因而没有自我,没有本色,更没有自由,这样的指导必须改变。我们要强化鼓励,要淡化指导,你见过哪个文学家、文学名篇是指导出来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是靠生活孕育和写作实践磨炼出来的。没上多少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写出《半夜鸡叫》,是谁指导出来的?曹雪芹写出惊世骇俗的《红楼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谁指导的?谁又能指导?看过一些教师的作文,与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作文相比,整体上讲并没有全面超越的优势,有的还赶不上学生。一位老师问学生: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答:像宝石,像萤火虫,像远处微弱的灯火。老师愤然:你们为什么没想到像明亮的眼睛?在老师的心目中,星星“应该”像眼睛、“只能”像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因此,我们不要再对“诗人”的作文说那么多想当然的“应该”了。但老师的身份和威信可以让我们运用欣赏鼓励促使学生继续提高。欣赏鼓励是最好的指导。即使有些“应该”必须说,也可以包装在欣赏鼓励中表达出来。
多年前,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获得大奖,评委对他作品的评价和他对读者的回答,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颇有启发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评语:“作品语言具有海明威语言的风格特点。”海明威语言是什么风格特点呢?平易的单词、简单的句子,简洁凝练、不冗不赘。简言之,句子不长、意思明了。在回答读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时,这位作家回答:我从小句子就写不长,老师也没逼着我写长。试想:如果那时他的老师指导他应该把句子写长一点,写具体一点,多加一些修饰,他会有今天的写作成就和语言风格吗?老师“没逼着”显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
3.改变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是我们传统的作文练习形式,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形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最难莫过命题作文。作家写作是有感而发,是抒发自我,是自主表达,是自由表达。而命题作文是让学生奉命而作,是否有感都得发学生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要弄清题目的限定,要拽住思维情感的缰绳使之“切题”,不容易啊!试问千古科举考试,茫茫命题作文,有几篇闪耀在文学长河?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建议中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如何改进命题方式呢?
一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主命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自主命题,去立意表达,呈现一材多题、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是将完全命题改为不完全命题(半命题),有时候面对完全没有指向、没有提示的任务,人们反而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结合起来(半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负责内容指向和提示,学生负责补充自己想表达的具体内容。如前文《我能教你———》和《我来教你———》两个命题都是不完全命题,都是要学生去补充完整的。仔细看这两个题目是有区别的,前者重点在教者的资质,即我为什么能教你。后者的重点在教的内容和学的要领,即我教你什么和怎么教你。这就是对内容的指向和提示。而具体教什么,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填写。
三是尝试作后命题,一般情况下,是命题在先,作文在后。这可以方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主旨,不游离主线,但有束缚思维之弊端。当一个活动或事件冲击学生视觉,撞击他们心灵,激发他们情感,完全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记录事件,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然后回顾习作,予以命题。
四是尝试学生互为命题,作前互为命题带有游戏色彩,能激发学生兴趣,有点类似我出上对、你应下对的意思。作后互为命题,则有交流欣赏及评价的意味。
三、充分表达
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充分表达”的要求,但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等都从侧面强调了“充分表达”。
(一)为什么要充分表达
从实际看,方法可以指导,能力得靠训练。突出的能力都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书面表达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意愿,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如果没有充分表达的训练,表达能力同样是难以提高的。因此,作文教学要强调充分表达。
(二)如何落实充分表达
教师要对语文课程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在头脑中要有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意识,要有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慧眼,要有提高学生表达训练效益的办法。要弄清学生练笔不仅仅是文艺性的,它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实用文体的练习。要在完成课本表达训练“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选动作”的训练。要在学习中、生活中抓机会、挤时间进行表达训练;要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多交流、常投稿的习惯。落实充分表达,可供选择的常用方法有下面几种。
1.结合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中练笔的机会很多,最常见的当然是语文学科内的练笔。如读中小练笔(片段练习)。读中小练笔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由内容生发开来的片段练习;二是由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产生的片段练习;三是既有内容的联系又有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的片段练习。第一种形式的小练笔可能对阅读课文中表达方法的即时学习会有所缺失;而第三种形式的小练笔则可能会对学生的束缚过多,妨碍学生自由表达。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小练笔更适合一些。语文学科内的练笔还包括缩写、扩写、仿写、续写、改写等方式。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改写这种方式,改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但研究还不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及节奏,常常把散文用诗的格式呈现,其实这就是一种改写,它将散文改成了诗句。再比如古诗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将古诗的意思用白话写出来,那是一种多重改写:将古诗改成现代诗、散文诗,将文言改成白话,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演课本剧是我们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许多课本剧是要对课文进行改编的,这也是改写,这个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在准备演课本剧之前,可先发动大家各自改编课文,然后评出最佳剧本,再综合大家意见修改,最后供排练。从中可以看出,演课本剧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的管理过程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比如拟定学科学习计划,这其中涉及目标、措施、步骤等。再比如学科学习的反思总结,这其中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成果和问题、归因及改进等。
2.结合班队生活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应是班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落实者,这同样给学生练笔提供了契机。比如班委会的选举,可将单纯的推选改为推选与竞选相结合。选举前请竞选者写竞选演讲稿,推荐他人的同学则写好推荐信。再比如节日纪念活动、春游秋游活动,活动怎么开展,过去都是老师说了算,能不能改变一下呢?比如春游秋游让学生选择目的地,当然得让他们用文字对目的地作一番描述,并表明为什么选择那个地方。“六·一”儿童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怎么庆祝?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动大家拟定活动方案,再优中选优,按优选出来的方案组织落实庆祝活动。还有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稿可不可以让学生去写,让写得好的学生亲自上台去讲。班级黑板报的稿件能不能多一些学生原创,少一些报刊摘抄!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学生要经常走出封闭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实践中去。这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也给学生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比如社区实践活动,首先你要了解这个社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写个调查报告,将某社区的住户数、人数、军烈属、孤寡老人等信息弄清楚。在节日给军烈属、孤寡老人写一写慰问信。还可以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写一写文明建设倡议书、社区卫生条约等。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放眼世界,参与范围可小到社区大到国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给他们写建议,为他们写倡议;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地区和家乡发展建设写信给有关部门献计献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给异国弟弟的一封信》的作者那样与联合国领导人、非洲小伙伴书信交流。
4.参与文化活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语言文字、书面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讲,文字表达从其结果看,它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从其过程看,它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文化活动为文字表达训练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被誉为城市名片的“楚才杯”作文竞赛。经常且可持续的方式当然是向报刊投稿,我国已把文化繁荣、文化兴国作为战略目标,报刊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报纸门类也越分越细:有少儿类报纸,如《中国少年报》;有学科类报纸,如《语文报》;有艺术类报纸,如《少儿书画报》。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生表达交流的阵地,应该鼓励他们投稿,激发他们投稿的积极性,消除他们投稿的神秘感。通过投稿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还有地方类报纸,如《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有文教专版,我们也可鼓励学生积极给这些报纸投稿。
现在许多学校乃至班级都有自己的校刊或班刊,其实有条件的地区,完全可组织鼓励学生创办作文刊物和编辑个人作文专辑,借此实现学生充分表达、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有一个班级编辑作文集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个班编辑的作文集名为《童心飞扬》,封面是一个小天使手持魔棒在天空飞翔,很是漂亮。每学期办两到三期,有策划,有主编,有美编,有审稿,有稿费,还有稿费单据,稿费按每篇1 元钱发放。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承担,稿费由老师出资。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稿件来自本班师生,每篇作品前有作者介绍,每篇作文都有题花或插图。老师也平等参与投稿。每期作文集都有百余篇作品,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入选,同学们见面不是问你的作文登载没有,而是问登了几篇。孩子作文兴趣作文能力的提高家长有目共睹,他们更加支持作文集的编辑工作,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他们自愿出资出力,并承包了作文集的印刷工作。编辑作文集,学生积极性很高,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一次,这个班的老师拿了几本图书给我,这几本图书虽略显单薄,但不失精美,仔细一看,才知是他们班几个学生的个人作文专辑。这个老师说:几个学生已不满足在《童心飞扬》上发表作文了,所以他们就编辑了个人的作文专辑。我很感慨:学生作文如此,我们还用担心他们的作文能力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3367.html
罗昆霞
(接上期)
二、自由表达
当我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了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如果这时对学生的写作提出诸多要求,设置诸多限制,束缚他们的思维,那无异于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步行百步半于九十,这会使我们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提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并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什么是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应该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思想上没有压力。不担心我的表达是否先进,没有价值观负担。也没有怕被老师批评苛责的顾忌,因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欣赏鼓励的。
二是表达内容上没有限制。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现实的、想象的都可以写;快乐可以分享,困难可以分担,委屈可以宣泄,意见可以表达;美好可以宣传,丑恶可以揭露。
三是达成度没有硬标准。不设篇幅字数要求,文从字顺,基本表情达意即可。在结构、修辞、语言风格上不作要求。
四是表达上允许个性。不设置统一模式,语言风格不强设要求。比如方言俚语入文,比如堆切辞藻,比如文白夹杂,比如成人腔调等都应该包容。
自由表达是有创意表达的前提,自由才可能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才可能不走寻常路;自由表达是真实表达的条件,自由才可能敞开心扉,倾吐肺腑,实话实说,肝胆相照;自由表达是精彩表达的基础,自由才可能让童心飞扬,任思维驰骋,才可能让表达诗意盎然。
(二)怎么做到让学生自由表达
1.砸碎目标“枷锁”
这里的“枷锁”指的是过高的、过严的、过滥的习作要求。过高的要求指超出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目标,过严的要求指一刀切没有通融必须达到的目标,过滥的要求指数量多没头绪的目标。作文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个劳动,都需要“跳一跳”才行,如果我们再给他们加码,提出那样的习作要求,他们不会被压垮,也会被逼疯。
曾经观摩过一节作文指导课,大致是这样上的:第一步,教师让大家翻开教材,然后指名将作文训练思考题念一念。第二步,教师问:这个思考题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师生再读题讨论,得出结论:思想要求“有(积极)意义”;内容要求“一件小事”;表达要求“真情实感”。第三步,思考:要达到这三点要求,我们应注意什么?先看第一点;再看第二点;最后看第三点。在师生共同分析下得出:达到第一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二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三点要求也要注意三点,一共要注意九点。九点注意分析出来后,下课铃也响了,学生还没动笔,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可能我们的老师过去都这样上过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没层次,分析不可谓不细致。但课后我只对授课教师说了一句话“请你写一篇作文,落实这九条注意!”教师愕然。这要求太空泛了,别说落实,记都记不住。
在一次交流中,一个热心于作文教学探索的年轻教师告诉我,他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七字诀”,即:新、深、实、趣、巧、活、效。他对这“七字诀”进行了具体的解说,即构思新、立意深、内容实、语言趣、布局巧、运用活、练有效。并将自己总结的几篇作文教学心得给我阅读,心得基本是围绕“七字诀”展开写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用了心、下了功夫、动了脑筋。这位教师的研究也颇深入细致,从某个角度看,比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是颇有见地的。在充分鼓励的基础上,我真诚地和他交换了意见:“七字诀”的要求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恐怕是太高了,他们能达到其中一两个要求就相当不错了,全面落实这七个字的要求,恐怕连作家都难以达到。后来这位老师坦承:他的“七字诀”是参考报载作文和获奖作文总结出来的。
我发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会不自觉地拔高作文目标要求,他们总是用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作为标准,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甚至用获作文大奖的作文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们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苦不堪言,因为用这些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作文当然惨不忍睹。其实他们更应想到,学生带着这些“枷锁”跳舞,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砸碎这些“枷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自由表达。
2.转变指导方式
吕叔湘先生在谈作文时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写。如果这样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
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中有太多的“应该”,因而没有自我,没有本色,更没有自由,这样的指导必须改变。我们要强化鼓励,要淡化指导,你见过哪个文学家、文学名篇是指导出来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是靠生活孕育和写作实践磨炼出来的。没上多少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写出《半夜鸡叫》,是谁指导出来的?曹雪芹写出惊世骇俗的《红楼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谁指导的?谁又能指导?看过一些教师的作文,与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作文相比,整体上讲并没有全面超越的优势,有的还赶不上学生。一位老师问学生: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答:像宝石,像萤火虫,像远处微弱的灯火。老师愤然:你们为什么没想到像明亮的眼睛?在老师的心目中,星星“应该”像眼睛、“只能”像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因此,我们不要再对“诗人”的作文说那么多想当然的“应该”了。但老师的身份和威信可以让我们运用欣赏鼓励促使学生继续提高。欣赏鼓励是最好的指导。即使有些“应该”必须说,也可以包装在欣赏鼓励中表达出来。
多年前,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获得大奖,评委对他作品的评价和他对读者的回答,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颇有启发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评语:“作品语言具有海明威语言的风格特点。”海明威语言是什么风格特点呢?平易的单词、简单的句子,简洁凝练、不冗不赘。简言之,句子不长、意思明了。在回答读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时,这位作家回答:我从小句子就写不长,老师也没逼着我写长。试想:如果那时他的老师指导他应该把句子写长一点,写具体一点,多加一些修饰,他会有今天的写作成就和语言风格吗?老师“没逼着”显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
3.改变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是我们传统的作文练习形式,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形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最难莫过命题作文。作家写作是有感而发,是抒发自我,是自主表达,是自由表达。而命题作文是让学生奉命而作,是否有感都得发学生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要弄清题目的限定,要拽住思维情感的缰绳使之“切题”,不容易啊!试问千古科举考试,茫茫命题作文,有几篇闪耀在文学长河?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建议中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如何改进命题方式呢?
一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主命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自主命题,去立意表达,呈现一材多题、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是将完全命题改为不完全命题(半命题),有时候面对完全没有指向、没有提示的任务,人们反而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结合起来(半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负责内容指向和提示,学生负责补充自己想表达的具体内容。如前文《我能教你———》和《我来教你———》两个命题都是不完全命题,都是要学生去补充完整的。仔细看这两个题目是有区别的,前者重点在教者的资质,即我为什么能教你。后者的重点在教的内容和学的要领,即我教你什么和怎么教你。这就是对内容的指向和提示。而具体教什么,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填写。
三是尝试作后命题,一般情况下,是命题在先,作文在后。这可以方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主旨,不游离主线,但有束缚思维之弊端。当一个活动或事件冲击学生视觉,撞击他们心灵,激发他们情感,完全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记录事件,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然后回顾习作,予以命题。
四是尝试学生互为命题,作前互为命题带有游戏色彩,能激发学生兴趣,有点类似我出上对、你应下对的意思。作后互为命题,则有交流欣赏及评价的意味。
三、充分表达
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充分表达”的要求,但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等都从侧面强调了“充分表达”。
(一)为什么要充分表达
从实际看,方法可以指导,能力得靠训练。突出的能力都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书面表达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意愿,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如果没有充分表达的训练,表达能力同样是难以提高的。因此,作文教学要强调充分表达。
(二)如何落实充分表达
教师要对语文课程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在头脑中要有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意识,要有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慧眼,要有提高学生表达训练效益的办法。要弄清学生练笔不仅仅是文艺性的,它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实用文体的练习。要在完成课本表达训练“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选动作”的训练。要在学习中、生活中抓机会、挤时间进行表达训练;要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多交流、常投稿的习惯。落实充分表达,可供选择的常用方法有下面几种。
1.结合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中练笔的机会很多,最常见的当然是语文学科内的练笔。如读中小练笔(片段练习)。读中小练笔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由内容生发开来的片段练习;二是由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产生的片段练习;三是既有内容的联系又有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的片段练习。第一种形式的小练笔可能对阅读课文中表达方法的即时学习会有所缺失;而第三种形式的小练笔则可能会对学生的束缚过多,妨碍学生自由表达。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小练笔更适合一些。语文学科内的练笔还包括缩写、扩写、仿写、续写、改写等方式。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改写这种方式,改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但研究还不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及节奏,常常把散文用诗的格式呈现,其实这就是一种改写,它将散文改成了诗句。再比如古诗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将古诗的意思用白话写出来,那是一种多重改写:将古诗改成现代诗、散文诗,将文言改成白话,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演课本剧是我们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许多课本剧是要对课文进行改编的,这也是改写,这个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在准备演课本剧之前,可先发动大家各自改编课文,然后评出最佳剧本,再综合大家意见修改,最后供排练。从中可以看出,演课本剧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的管理过程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比如拟定学科学习计划,这其中涉及目标、措施、步骤等。再比如学科学习的反思总结,这其中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成果和问题、归因及改进等。
2.结合班队生活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应是班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落实者,这同样给学生练笔提供了契机。比如班委会的选举,可将单纯的推选改为推选与竞选相结合。选举前请竞选者写竞选演讲稿,推荐他人的同学则写好推荐信。再比如节日纪念活动、春游秋游活动,活动怎么开展,过去都是老师说了算,能不能改变一下呢?比如春游秋游让学生选择目的地,当然得让他们用文字对目的地作一番描述,并表明为什么选择那个地方。“六·一”儿童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怎么庆祝?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动大家拟定活动方案,再优中选优,按优选出来的方案组织落实庆祝活动。还有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稿可不可以让学生去写,让写得好的学生亲自上台去讲。班级黑板报的稿件能不能多一些学生原创,少一些报刊摘抄!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学生要经常走出封闭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实践中去。这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也给学生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比如社区实践活动,首先你要了解这个社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写个调查报告,将某社区的住户数、人数、军烈属、孤寡老人等信息弄清楚。在节日给军烈属、孤寡老人写一写慰问信。还可以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写一写文明建设倡议书、社区卫生条约等。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放眼世界,参与范围可小到社区大到国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给他们写建议,为他们写倡议;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地区和家乡发展建设写信给有关部门献计献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给异国弟弟的一封信》的作者那样与联合国领导人、非洲小伙伴书信交流。
4.参与文化活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语言文字、书面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讲,文字表达从其结果看,它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从其过程看,它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文化活动为文字表达训练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被誉为城市名片的“楚才杯”作文竞赛。经常且可持续的方式当然是向报刊投稿,我国已把文化繁荣、文化兴国作为战略目标,报刊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报纸门类也越分越细:有少儿类报纸,如《中国少年报》;有学科类报纸,如《语文报》;有艺术类报纸,如《少儿书画报》。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生表达交流的阵地,应该鼓励他们投稿,激发他们投稿的积极性,消除他们投稿的神秘感。通过投稿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还有地方类报纸,如《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有文教专版,我们也可鼓励学生积极给这些报纸投稿。
现在许多学校乃至班级都有自己的校刊或班刊,其实有条件的地区,完全可组织鼓励学生创办作文刊物和编辑个人作文专辑,借此实现学生充分表达、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有一个班级编辑作文集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个班编辑的作文集名为《童心飞扬》,封面是一个小天使手持魔棒在天空飞翔,很是漂亮。每学期办两到三期,有策划,有主编,有美编,有审稿,有稿费,还有稿费单据,稿费按每篇1 元钱发放。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承担,稿费由老师出资。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稿件来自本班师生,每篇作品前有作者介绍,每篇作文都有题花或插图。老师也平等参与投稿。每期作文集都有百余篇作品,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入选,同学们见面不是问你的作文登载没有,而是问登了几篇。孩子作文兴趣作文能力的提高家长有目共睹,他们更加支持作文集的编辑工作,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他们自愿出资出力,并承包了作文集的印刷工作。编辑作文集,学生积极性很高,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一次,这个班的老师拿了几本图书给我,这几本图书虽略显单薄,但不失精美,仔细一看,才知是他们班几个学生的个人作文专辑。这个老师说:几个学生已不满足在《童心飞扬》上发表作文了,所以他们就编辑了个人的作文专辑。我很感慨:学生作文如此,我们还用担心他们的作文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