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2013年09月06日下午14:00点,我校后勤集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我,是生在70年代的中国农村,记事时就常常听老人说过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爷爷当过兵,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
后来我上学了,8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并不富裕,我深有感触,父亲也和我经常谈起那个连树叶、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的年代来激励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那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点头。时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主体教育我觉得他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百姓在困难时期要同国家共患难,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同时这部电影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人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只不过他没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锅饭滋生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矛盾。不过今天想来在那个年代党员容易误入教条主义错误,忠诚在党员的心中根深蒂固。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当然这部电影也刻画了说实话的百姓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也真是这些人让总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实的思想状态,才有了革命老区率先在全国打破吃大锅饭的正确决策。
当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2个春秋,新中国也很快将要迎来64岁的华诞,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科技的发展,工业的振兴,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党走出了一条正确而光辉的道路,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苍蝇”,即便今天的媒体新闻不断爆料贪污腐败、民生问题,但我们的党敢于正视,自我纠错,不断发展。
在今天,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测绘地理信息院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一流团队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多年,常怀感恩之心。今年单位也算是“内忧外患”,内没有家底,经济困难,外别人欠款难以回收!院长朱卫民经常和我们讲这样的两句话“大家有钱,小家不慌,大家无钱,何来小家”、“不能今天吃足明天不吃”,话虽简单但意味深长。我们全院干部职工只要做到吴孔军局长“六要六不要”,上下齐心就没有越不过的河,更没有翻不过的山。新一届党委务实清廉、真抓实干,一定能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走出一条具有长足发展的新道路。
篇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镇,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贯穿影片的主线是求真和“善意”谎言的矛盾冲突,而无论哪一方的主观目的都是善意的、积极的。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便是郭凤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隐瞒真相,目的也是为了“不让中央着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这一矛盾冲突让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应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过程中,有几点格外让人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三:《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当今社会国际、国内的各种题材的大片,在各大影院从出不穷的上演,这些来自冲击人大脑的文化精神食粮,无疑是用流行、时尚、前卫、刺激等形式来充斥着几代人的眼球,营养着有些即将老化的神经,本人毫不谦虚的说,也不例外的接受着这个社会有些并不太得体的赤化。
一部描写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周总理的四个昼夜》长达1小时40分的的微电影,在这人人寻求正能量的时代,谱写着第一代的国家总理的魅力和能力,同时也感染着现如今有良知的社会各界各政府官员,此部电影的放映无疑也让他们从心灵深处得到洗涤。
这部电影如果就各大影院买票房而言,在这物欲横流、金钱之上的时代, 恐怕只有极少部分观众愿意去自己掏钱买票观看和体会这部影片,今天有幸,由单位买单所人员硬性的接受教育,无条件的观看和感受这部影片。
从影片开始的那一刻起,到整部电影的结束,感动、感激的泪水始终伴随着剧情的进展使观众潸然泪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深入到河北伯延革命老区了解民情,与老区百姓真情相对、心心相映,听真话、讲真话、办实事,度过难关的短短四个昼夜,揭示了第一代国家总理真心为民服务的风采和魅力。
此影片,作为一个女人从细腻的角度看的出,周总理和邓颖超的这对精神领域高度默契的夫妻,让现如今无信仰、精神极度匮乏的人群,羡慕不已。单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周总理却就是个大气、细腻、温和的丈夫,让许多女性为之所深深的折服。一代国家领导人的魅力,仅从一些细节小事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今天的有些官员无疑缺失了这种为民奉献、付出的精神和做法,但至少也得学会去感恩历史前辈、感恩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众多优越的生活条件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3826.html
2013年09月06日下午14:00点,我校后勤集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我,是生在70年代的中国农村,记事时就常常听老人说过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爷爷当过兵,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
后来我上学了,8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并不富裕,我深有感触,父亲也和我经常谈起那个连树叶、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的年代来激励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那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点头。时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主体教育我觉得他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百姓在困难时期要同国家共患难,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同时这部电影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人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只不过他没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锅饭滋生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矛盾。不过今天想来在那个年代党员容易误入教条主义错误,忠诚在党员的心中根深蒂固。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当然这部电影也刻画了说实话的百姓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也真是这些人让总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实的思想状态,才有了革命老区率先在全国打破吃大锅饭的正确决策。
当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2个春秋,新中国也很快将要迎来64岁的华诞,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科技的发展,工业的振兴,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党走出了一条正确而光辉的道路,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苍蝇”,即便今天的媒体新闻不断爆料贪污腐败、民生问题,但我们的党敢于正视,自我纠错,不断发展。
在今天,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测绘地理信息院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一流团队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多年,常怀感恩之心。今年单位也算是“内忧外患”,内没有家底,经济困难,外别人欠款难以回收!院长朱卫民经常和我们讲这样的两句话“大家有钱,小家不慌,大家无钱,何来小家”、“不能今天吃足明天不吃”,话虽简单但意味深长。我们全院干部职工只要做到吴孔军局长“六要六不要”,上下齐心就没有越不过的河,更没有翻不过的山。新一届党委务实清廉、真抓实干,一定能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走出一条具有长足发展的新道路。
篇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镇,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贯穿影片的主线是求真和“善意”谎言的矛盾冲突,而无论哪一方的主观目的都是善意的、积极的。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便是郭凤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隐瞒真相,目的也是为了“不让中央着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这一矛盾冲突让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应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过程中,有几点格外让人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三:《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当今社会国际、国内的各种题材的大片,在各大影院从出不穷的上演,这些来自冲击人大脑的文化精神食粮,无疑是用流行、时尚、前卫、刺激等形式来充斥着几代人的眼球,营养着有些即将老化的神经,本人毫不谦虚的说,也不例外的接受着这个社会有些并不太得体的赤化。
一部描写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周总理的四个昼夜》长达1小时40分的的微电影,在这人人寻求正能量的时代,谱写着第一代的国家总理的魅力和能力,同时也感染着现如今有良知的社会各界各政府官员,此部电影的放映无疑也让他们从心灵深处得到洗涤。
这部电影如果就各大影院买票房而言,在这物欲横流、金钱之上的时代, 恐怕只有极少部分观众愿意去自己掏钱买票观看和体会这部影片,今天有幸,由单位买单所人员硬性的接受教育,无条件的观看和感受这部影片。
从影片开始的那一刻起,到整部电影的结束,感动、感激的泪水始终伴随着剧情的进展使观众潸然泪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深入到河北伯延革命老区了解民情,与老区百姓真情相对、心心相映,听真话、讲真话、办实事,度过难关的短短四个昼夜,揭示了第一代国家总理真心为民服务的风采和魅力。
此影片,作为一个女人从细腻的角度看的出,周总理和邓颖超的这对精神领域高度默契的夫妻,让现如今无信仰、精神极度匮乏的人群,羡慕不已。单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周总理却就是个大气、细腻、温和的丈夫,让许多女性为之所深深的折服。一代国家领导人的魅力,仅从一些细节小事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今天的有些官员无疑缺失了这种为民奉献、付出的精神和做法,但至少也得学会去感恩历史前辈、感恩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众多优越的生活条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