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关工委新农村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2005年,**市为了借助开发利用比干庙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大好机会,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决定修一条通过城市中心直达比干庙十公里长的比干大道,原计划拆迁180户,纵穿**村,后来考虑到拆迁180户,工作量太大,怕影响整个施工进程。市政府为确保比干纪念会按时召开,市里临时决定,改变原计划,比干大道绕过**村修建。李立闻讯后,很是着急,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大道从村里经过是繁荣发展的好机会,这一难得的好机会决不能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城郊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李立连夜找到市里有关领导请命:“不用改,就从俺村通过,拆迁工作交给我们好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如果失言,自动罢官辞职,甘愿受罚”。当时大伙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如果完不成任务,后果不堪设想。但李立确胸有大志,吃铁化钢之决心,深知全村百姓的能量有多大,他酝酿召开了首次动员大会,大会主席台上端坐的他请来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来为他助威压阵的,全村动员大会上,推心置腹的讲利益,设身处地的谈未来,他把“功在当今,利在千秋”,“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最后给父老乡亲立下军令状。沿街道两旁再拓宽80米,道路打通后,让利每户留给一间门面房做生意。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在规划图上,将门面房编号,不分尊卑长幼,不论资排辈,没有任何关系后门,按拆迁协议签订的先后为序为准,先签先选,后签后选,不签不选。由于工作做得细致,措施办法到位得力,180户村民,在三天的时间内,顺利签订完毕,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一个上访户,仅仅用了三个半月时间,比干大道途径**村的1.65公里长,120米宽的大道打通了(其中大道宽40米,两旁拓宽80米空地)这里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为**村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发挥“五老”作用 拓展视野,构建和谐文化
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村有一座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千年古庙吕祖阁,又称白云阁。相传古庙始建于唐,兴于金元,是吕洞宾修炼脱凡成仙的地方,也是中原道教集中活动的重要场所。古庙历经战火和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历史上几经破败和复修,在斑斑驳驳的古迹中,仍然保留着残缺不全的原始风貌。据史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建的白云阁三层,高18米,雕梁画柱,宏伟壮观,是在原古庙的基础上重建的。整个庙宇占地二万二千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戏楼、八仙塑像、山门、神道、拜殿、前殿、后殿、脱凡洞、白云阁,东西厢房有八仙配殿等建筑。原有的吕祖堂、吕祖社、望月楼、百草园、桃李园、八卦亭、西华厅等已不复存在。www.fwsir.com有文字记载,明代的嘉庆、万历皇帝;清康熙、乾隆皇帝,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民国总统徐世昌及许多官宦墨客、才子佳人等均来拜谒赋诗留下千古佳话。古往今来,这里香烟鼎沸、热闹非凡,是豫北最富盛名的的道教活动场所。
解放后庙宇划归国有,先是办农场、后是办工厂,道徒四散,财产流失已尽,千年古庙变得千疮百孔。1983年,一场大火又使白云阁雪上加霜。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达文件,加强文物保护,让其为时代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市几位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带动支持下,2004年吕祖阁成功申报新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产权划归**村所有,干部群众听到消息之后,兴奋异常,连八九十岁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吕祖阁。开山门时,吕祖阁里人山人海。至此,重新修缮吕祖庙古建筑的重任就落在了**人的身上。
村两委在班长李立的带领下,就修复吕祖阁的定位问题经过了反复磋商讨论,一致认为:吕祖阁是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构建社会和谐,保护它我们责无旁贷。目标明确了,信心就有了,修建此庙,应该站在繁荣文化、振兴经济建设的角度,重现历史,展示历史,发展历史,把古庙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阵地。于是把修建古庙列入到正式工作日程,首期筹资43万元,将白云阁二、三层木质结构修复。2005年,又经多方呼吁,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和原电机厂置换土地40亩,把盘踞庙院遗址多年的电机厂家属院迁出,使庙院面积恢复到108亩。接着清理了杂乱建筑,整修了残垣断壁,打开了山门,正式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朝拜者。从此,吕祖阁又生起了缕缕青烟,大车小辆,人来人往,又开始往日的繁华与热闹。
村委迈出了第一步,胆子更大、信心更足了。李立又构思:以吕祖阁文化旅游资源为契机,带动经济发展,这可是个好机会。在市宗教局、旅游局和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市吕祖阁旅游文化开发公司”,李立兼董事长,聘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际易经学院的特聘顾问、博学多才的史清根任经理,并制定了庙宇发展长远规划。2005年冬,投资500万元修建了吕祖大殿、六座配殿、雕塑了八仙神像,新建放生池、钟鼓亭、汉白玉八仙雕塑群像,整修了古戏楼,平整了迎宾广场,新建30间办公用房,石阶路面全部整修一新。又在庙内外栽种了松、柏、杉、楸等名贵树木花草数万株。一年后,开发商相继投资数千万元,在村南建起了八栋公寓大楼,为**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花香自引蜂蝶来,吕祖阁基础建设完成后,伴随着旅游事业的猛速发展,作家、画家、书法家都来了,公司给他们提供了优越的办公条件,在这幽静广深的庙院里文人们心情舒畅,写诗作画论文章,一幅幅的优秀作品不断问世,走出了**,飞向全国各地。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后,使公司领导认识到:只有历史文化才是吕祖阁真正的灵魂,于是他们请书画界知名度极高,又有着大慈善家美称的**市美协主席李甫信负责,面向全国发函,广泛征集诗、词、曲、赋和书画作品,筹备碑廊建设。短短三个月时间,在全国各地征得作品数百幅,于2008年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第一座“中原书画名家碑廊”,在长达116米的长廊中,雕刻了来自全国各地128位名家书画精品。
2009年新乡市美协主席杨淼一行陪同台湾世界天马书画会会长孙晋卿等到吕祖阁观光旅游,看到碑廊书画赞叹不绝,在了解了吕祖阁的历史之后遂产生了在这里修建“台湾百人名家书画碑廊”的想法。经村两委认真研究,感到此事意义重大,台湾书画名家能到吕祖阁来赋诗作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下决心与台湾名家携手共建书画长廊。几经周折,又投资数十万元建起了“吕祖阁台湾百人名家书画长廊。”台湾闻讯:马英九、连战、吴伯雄、王金平、宋楚瑜等十一位政要为碑廊亲笔题词。
台湾百人书画名家碑廊建好后,在北京工作的**籍部队复员老首长孔祥秀得知情况后,感慨万千,此事功在千秋,几次往返**与北京之间实地考察,了解情况,于是产生了在吕祖阁建造 “中国将军书画廊”的想法,他的义举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几位主要领导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现场考察,给于指导。老人凭着在京工作多年的优越条件,不顾自己年高体弱,腿残疾,冒严寒顶烈日,跑遍了北京城,最后感动了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金,在老首长的全力支持,仅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在全国各个兵种征得180位共和国将军书画作品,并亲自送到了吕祖阁。**村在新农村建设十分繁忙,经济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又多方筹资百万元,建起了 “中国将军书画廊”。古庙内东、西、南三面共建起了长达540米,388座碑的书画长廊,形成了偌大的碑林,张永金院长即兴挥笔写下了“**碑林”四个仓劲有力的大字,把三个碑廊连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去人们进庙都是来烧香磕头的,现在不同了,来庙里的人看碑廊,看文化,一呆就是一整天,碑廊文化还吸引了附近几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到这里来写生,看过的人都说好。
近年来,村委为了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组建了强有力的关工委班子,李立书记任关工委主任,公司经理史清根任副主任,年轻干部李安任秘书长,下设关工委办公室,有图书室(藏书上万册),阅览室,书画室,娱乐室和老年协会办公室,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至此,老人们真正地感觉到了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关门不见三仙客,哪来飞空一真人。紫气东来,关工委门庭若市。近年来,关工委主要开展的活动由三项内容:
一、利用市烈士陵园的优势,开展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清明节都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学生手捧鲜花、提着花篮,打着横幅,举着红旗来为烈士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借此机会,关工委就找老革命、老干部、老军人到现场给学生作报告,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青年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烈士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还有部分单位、企业、学校把培养青年入党入团带到这里来举行宣誓仪式。陵园庄严肃穆,松柏常青,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在向人们述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悲壮历史。
二、关工委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大批的国家级、省市级书画会员到这里来。办公室里每天都有学者、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工人、农民到这里参观学习,咏诗论道,探讨人生哲理。艺术家们则挥毫泼墨,对前来学习的人传授书、画技巧,中小学生、大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喜欢到这里来,找感觉得灵气,优秀青年王淑静,郭炳仁就是在这里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我的童年》,《我的老师》,从而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成为市作家协会的正式会员。
三、依靠关工委成立民间文艺队。在关工委指导下,村里自发成立了四个民间文艺队;即打鼓队,秧歌队,还有狮子龙灯等,他们的队长都是老年协会的成员担任,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排练,重大节庆日现场表演,还参加市宣传部门组织的比赛,活跃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村里的打架斗殴、打麻将斗地主、拌嘴吵架、小偷小摸等丑恶现象几乎绝迹。
回顾**村的创业史,那才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村做出了成绩,积累了成功经验,功劳簿里同时也记载着,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中国诗人、一级作家王绶青,中国将军书画院执行院长张永金,原中国共产党卫戍区党委委员、享受军级待遇的老英模孔祥秀,新乡市书协主席周云峰,新乡市美协主席杨淼,**市美协主席李甫信,**市作家协会主席冯万民,台湾国学大师蔡鼎新,台湾天马世界书画会会长孙晋卿,原**市县长张英毅,原**市政协主席王俊富,原**市电业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廷福,原**市党校副校长周豆喜,原土地局党委副书记周玉江,**电视台原台长陈建民,原**市一中校长张水香,办公室主任张夏玲,中原吕祖文化研究会会长史清根等立下的汗马功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近年来**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从中可以得出如下有益启示。
(一)、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艰苦创业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与全市绝大多数村一样,**村创业之初同样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诸多困难,但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硬是靠着苦干实干加巧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走出了困境,赢得了发展。即使富裕之后,他们也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修路、建校、盖办公楼、搞绿化,是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出义务工干出来的,艰苦创业精神也成为**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一个村发展快慢、建设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村发展到今天,李立这个带头人功不可没。为群众办实事,他总是走在前、干在前、吃亏在前。新村改造当中,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们带头扒掉了自己的房子,不与群众比高低,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工作中,李立一度几次眩晕,最后病倒在床,大家都知道,这个带头人是累倒的,在医院里,他还不放心家里的事,生怕工作出漏子,几次偷着从医院里跑出来,医生批评他、亲人埋怨他,老婆孩子跟着抹泪,然而他每次总是以淡淡的微笑作为回答,在他心里装的都是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李立能吃亏精神的感召下,**村有了一个团结协调、吃亏奉献的“两委”班子,有了一支不怕困难、拼搏实干的党员队伍。干群和谐,上下一心,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关键是要像李立那样咬定发展不放松,并自觉与科学发展观“对表”、“调频”,凡与科学发展观不一致、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思路措施,都及时加以调整和转变。过去**村讲发展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凡投资建厂办企业的都“一路绿灯”。现在**村招商引资,首先考虑生态、环保问题,不管效益多好,只要对生态环境有污染,一概拒之门外。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可套用。**村的发展思路就是在不断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按照上级要求,成功实施了村里的500多亩土地流转,首次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鼓励他们走出去看世界,是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追求精神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放松精神文明建设。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办教育提高素质,搞活动愉悦身心,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同时也提升了民气,凝聚了人心。下面还会有更大的动作,那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筹建吕祖阁国学教育中心,把文化底劲使足。
(六)、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好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所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的问题大多是因干部处事不公、村务不清引发的。李立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实行财务公开;立的第一个规矩就是取消招待费。20多年来,村里没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没报过一分钱的招待费,“让群众决策,让群众管理”已成为**治村兴业的座右铭和“铁原则”。
(七)、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委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富民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村立足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本村经济社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的发展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李立的成长、成熟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培养。
路在何方,路始于脚下,**村的成功之路为建设新农村创造了经验。目前:**村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群众过上了舒心的好日子。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现状,展望未来,他们绘制了更加美好的蓝图。一是加快吕祖阁国学教育基地的建设,凭借着周围市职业中专、市十中、村办小学、幼儿园,学生较多的优势,搭建爱国教育科学艺术发展平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极型人才;二是凭借离城区较近,居民集中,交通方便的优势,在吕祖阁景区兴建老年康复娱乐中心和八卦休闲广场。供人们研究、学习、养生休闲,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在通过街中心的比干大道旁,兴建商业大楼、开发经商一条街,文化教育产品销售一条街,农贸市场一条街,增加村民经商意识,繁荣**经济。
总之,**村的建设与发展依靠“五老”这支力量,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其“五老”参政议政的优势,拓宽了经济和文化建设新思路,工作做得实,步子走得稳,但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建设新农村不可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关键是要象**村那样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03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