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故事改写
《十五从军征》故事改写
公元207年元月的一天,北方**关外的汉军营突然炸开了锅。
原来,昨日夜里军营大帐外张贴檄文:朝廷念及各位将士征战沙场,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且部分士卒已到了退伍的年龄,故于3日后将遣返部分老兵回乡养老,与家人共享天伦。
老俞头便是这批老兵中的一员。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喜极而泣,两行浊泪顺着他那瘦削而又枯黄脸颊缓缓流淌,干瘪的嘴巴一直呢喃着:“我快回家了,我快回家了……”
三天后的早晨
天刚蒙蒙亮,遣返将士的军车尚未到达行营大帐外。老俞头早早就将自己寥寥可数的衣服收拾好了。同营房的其他士兵此时还在睡梦中,周围除了几个士兵发出的阵阵鼾声外,便没有任何声响了。老俞头盯着帐外火把跳动者的火焰发呆,不禁思绪飘扬:
回想当初,自己从军时年方十五,正是青春年少之时。虽不似达官显贵家的公子哥儿那般的风流倜傥,倒也生得眉目清秀、仪表堂堂,是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俊俏后生。所以,当时已经有很多媒婆上门要给自己说亲。可自己独独看上了邻家端庄贤慧的秀娥姑娘。本想等秋后差人去说媒,娶上她,过幸福宁静的小日子。不曾想,秋至未到,官府便发布檄文征兵收粮。自己就被征召到了这距家万里而又苦寒的边陲之地来戍边,一来就是65年,与秀娥的婚事自然也就没了结果。自己也从那个年方十五的俊俏后生变成了如今满头白发的八十老叟,脸上的皱纹仿佛刀刻的一般,两眼像蒙了一层雾一样的浑浊,佝偻者身躯。想到这里,他不禁黯然伤神,慨然一声长叹:哎,真是时光飞逝,造化弄人呀!
但是,自己已然来到了军营,就再没有逃跑的可能。在这里,他亲身经历了北方频繁的战乱,目睹了战争摧残下本就不发达的边疆地区变得更加凋敝。军营方圆五十里几乎没有任何居民,人民一见军队来到这里,就害怕地赶紧向南边迁移了。所以,这里自然也没有女人。
刚刚来到部队时,军营中许多比自己稍稍年长一些的士兵也是刚刚娶妻,便又不得不含着泪水与妻子分别,来到了这里。每当夜里估计无聊,大家想念家中亲人,有人谈论起家中娇妻时,自己便会想起秀娥,不知自己何时才能与她再相会!可是上面说了,只有英勇作战,建立显赫战功的人才可以衣锦还乡,批准回家娶亲,光宗耀祖。所以刚刚进入军营,自己一直盼望着能够早日建立军功,回乡风光的迎娶秀娥。即使北方边关苦寒,孤寂难耐,自己还是每天带着美梦入睡。梦里尽是自己衣锦还乡,迎娶秀娥时的欢腾场景。白天作战,自己也异常英勇。直至18岁的一天夜里,他与几个同伴在一位少将的带领下,去偷袭不远处的敌营。在其他几个人都不敢潜入敌军大帐的情形下,自己主动请战,身先士卒,潜入帐内,斩下敌酋的头颅,使得敌军未战而纷纷投降。本以为自己会被封官,可以衣锦还乡,迎娶秀娥,还可以使她过上好日子。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军功被记在了那位官宦世家出生的少将名下了,一行的其他几个人也都屈服于他的威逼利诱之下,自己却无计可施。自此,自己的战斗积极性便大打折扣。
很快又混过了2年,5年的服役期满。自己和许多同批来到军营服役的人本以为这下自己可以解甲归田了,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上面有任何通告。于是,他和很多士兵自行组织起来,去向上级讨说法,结果遭到严厉镇压,每个参与的人都讨来了一顿棍棒。上面还贴出告示:以后,凡未经军队批准擅自离开军营者,视为通敌叛国,按律当斩。
渐渐到了中年的自己,战斗士气更加衰退。直至到了50多岁,仍未再建立任何大的战功。人活半百,仍是孑然一身。身边和自己同时来到军营的士兵们几乎全都战死了,除了个别官宦子弟假借他人战功封了官讨了赏之外,却没有几个能够封官厚禄,衣锦还乡。每到黄昏时刻,自己独立在寒风中,望着塞外的归鸿,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家中的亲人,还有自己魂牵梦萦的秀娥,就只能黯然伤神,独自落泪。
再后来,自己丧失了战斗力,就被调到后勤处,帮助军营烧火做饭,混口饭吃。及至如今,自己已是八十老叟,头发斑白,满脸沧桑。身躯也由于长期做饭、挑水而佝偻下去了。
如今,自己到军营服役前后共六十五年有余,本应获得一笔丰厚的养老金的。结果,军队就只给了一点儿路费。有个比自己年轻一些的老头去与那些发饷的人理论,只遭到了一顿唾骂:“嫌少的话,这些也别想要,军队就是被你们这些老东西给耗垮了的,一帮无用的老东西。把你们送走,部队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这时,帐外有人呼喊:“返乡的老兵到大帐外集合,送你们出关的车已经到了。”
于是,老俞头便揣着昨日刚发的那一丁点儿路费,拿起收拾好的几件衣裳上了车。出关的路上大家都在谈论记忆中的家乡,一张张脸上堆满了笑意。
出了关,大家就都散了。老俞头几乎已经忘了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他一路询问,拔山涉水,终于回到了家乡——俞家村。一路上,自己都是既兴奋又忐忑的:不知道家中现在到底怎样?父母、兄弟是否还健在?还能再见秀娥一面吗?
现在,已经站在村口,看着村里寥寥可数的几户人家,心中更加忐忑,一直伫立着,不敢移动脚步。过了好一会儿,才从村中走出一位六十多的老妇。老俞头就向老妇询问自己家中的状况。老妇指着远处的青青松柏、累累坟冢:“那就是你的家。村里征兵,年轻男子都被征去打仗了,却没有人回来;后来村里又发生了瘟疫,整个村子差不多都没人了。你们家的人也都死光了,唉!”
老妇说完就摇着头缓缓地走了,只剩下老俞头还站在原地,呆若木鸡。过了半晌,他才移动脚步,失神地朝家走着······
走近庭院,隔着残破的篱笆围墙,老俞头看见老井旁、中庭里到处都是肆意生长的葵菜和野谷;刚刚推开破旧的竹门,野兔见人就钻进狗洞中,还自以为自得其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曾经炊烟袅袅、庭院整洁的家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人去屋空、人亡园荒。
老俞头只好割下庭院中的野谷舂米做饭,采摘野葵当作菜。饭菜做好了却不知道要端给谁吃。
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老俞头向东望去,尽是衰败荒凉的景象,茫然地落下两行浊泪,沾湿了衣襟,只剩下身后夕阳下的荒凉庭院与自己为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4216.html
公元207年元月的一天,北方**关外的汉军营突然炸开了锅。
原来,昨日夜里军营大帐外张贴檄文:朝廷念及各位将士征战沙场,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且部分士卒已到了退伍的年龄,故于3日后将遣返部分老兵回乡养老,与家人共享天伦。
老俞头便是这批老兵中的一员。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喜极而泣,两行浊泪顺着他那瘦削而又枯黄脸颊缓缓流淌,干瘪的嘴巴一直呢喃着:“我快回家了,我快回家了……”
三天后的早晨
天刚蒙蒙亮,遣返将士的军车尚未到达行营大帐外。老俞头早早就将自己寥寥可数的衣服收拾好了。同营房的其他士兵此时还在睡梦中,周围除了几个士兵发出的阵阵鼾声外,便没有任何声响了。老俞头盯着帐外火把跳动者的火焰发呆,不禁思绪飘扬:
回想当初,自己从军时年方十五,正是青春年少之时。虽不似达官显贵家的公子哥儿那般的风流倜傥,倒也生得眉目清秀、仪表堂堂,是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俊俏后生。所以,当时已经有很多媒婆上门要给自己说亲。可自己独独看上了邻家端庄贤慧的秀娥姑娘。本想等秋后差人去说媒,娶上她,过幸福宁静的小日子。不曾想,秋至未到,官府便发布檄文征兵收粮。自己就被征召到了这距家万里而又苦寒的边陲之地来戍边,一来就是65年,与秀娥的婚事自然也就没了结果。自己也从那个年方十五的俊俏后生变成了如今满头白发的八十老叟,脸上的皱纹仿佛刀刻的一般,两眼像蒙了一层雾一样的浑浊,佝偻者身躯。想到这里,他不禁黯然伤神,慨然一声长叹:哎,真是时光飞逝,造化弄人呀!
但是,自己已然来到了军营,就再没有逃跑的可能。在这里,他亲身经历了北方频繁的战乱,目睹了战争摧残下本就不发达的边疆地区变得更加凋敝。军营方圆五十里几乎没有任何居民,人民一见军队来到这里,就害怕地赶紧向南边迁移了。所以,这里自然也没有女人。
刚刚来到部队时,军营中许多比自己稍稍年长一些的士兵也是刚刚娶妻,便又不得不含着泪水与妻子分别,来到了这里。每当夜里估计无聊,大家想念家中亲人,有人谈论起家中娇妻时,自己便会想起秀娥,不知自己何时才能与她再相会!可是上面说了,只有英勇作战,建立显赫战功的人才可以衣锦还乡,批准回家娶亲,光宗耀祖。所以刚刚进入军营,自己一直盼望着能够早日建立军功,回乡风光的迎娶秀娥。即使北方边关苦寒,孤寂难耐,自己还是每天带着美梦入睡。梦里尽是自己衣锦还乡,迎娶秀娥时的欢腾场景。白天作战,自己也异常英勇。直至18岁的一天夜里,他与几个同伴在一位少将的带领下,去偷袭不远处的敌营。在其他几个人都不敢潜入敌军大帐的情形下,自己主动请战,身先士卒,潜入帐内,斩下敌酋的头颅,使得敌军未战而纷纷投降。本以为自己会被封官,可以衣锦还乡,迎娶秀娥,还可以使她过上好日子。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军功被记在了那位官宦世家出生的少将名下了,一行的其他几个人也都屈服于他的威逼利诱之下,自己却无计可施。自此,自己的战斗积极性便大打折扣。
很快又混过了2年,5年的服役期满。自己和许多同批来到军营服役的人本以为这下自己可以解甲归田了,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上面有任何通告。于是,他和很多士兵自行组织起来,去向上级讨说法,结果遭到严厉镇压,每个参与的人都讨来了一顿棍棒。上面还贴出告示:以后,凡未经军队批准擅自离开军营者,视为通敌叛国,按律当斩。
渐渐到了中年的自己,战斗士气更加衰退。直至到了50多岁,仍未再建立任何大的战功。人活半百,仍是孑然一身。身边和自己同时来到军营的士兵们几乎全都战死了,除了个别官宦子弟假借他人战功封了官讨了赏之外,却没有几个能够封官厚禄,衣锦还乡。每到黄昏时刻,自己独立在寒风中,望着塞外的归鸿,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家中的亲人,还有自己魂牵梦萦的秀娥,就只能黯然伤神,独自落泪。
再后来,自己丧失了战斗力,就被调到后勤处,帮助军营烧火做饭,混口饭吃。及至如今,自己已是八十老叟,头发斑白,满脸沧桑。身躯也由于长期做饭、挑水而佝偻下去了。
如今,自己到军营服役前后共六十五年有余,本应获得一笔丰厚的养老金的。结果,军队就只给了一点儿路费。有个比自己年轻一些的老头去与那些发饷的人理论,只遭到了一顿唾骂:“嫌少的话,这些也别想要,军队就是被你们这些老东西给耗垮了的,一帮无用的老东西。把你们送走,部队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这时,帐外有人呼喊:“返乡的老兵到大帐外集合,送你们出关的车已经到了。”
于是,老俞头便揣着昨日刚发的那一丁点儿路费,拿起收拾好的几件衣裳上了车。出关的路上大家都在谈论记忆中的家乡,一张张脸上堆满了笑意。
出了关,大家就都散了。老俞头几乎已经忘了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他一路询问,拔山涉水,终于回到了家乡——俞家村。一路上,自己都是既兴奋又忐忑的:不知道家中现在到底怎样?父母、兄弟是否还健在?还能再见秀娥一面吗?
现在,已经站在村口,看着村里寥寥可数的几户人家,心中更加忐忑,一直伫立着,不敢移动脚步。过了好一会儿,才从村中走出一位六十多的老妇。老俞头就向老妇询问自己家中的状况。老妇指着远处的青青松柏、累累坟冢:“那就是你的家。村里征兵,年轻男子都被征去打仗了,却没有人回来;后来村里又发生了瘟疫,整个村子差不多都没人了。你们家的人也都死光了,唉!”
老妇说完就摇着头缓缓地走了,只剩下老俞头还站在原地,呆若木鸡。过了半晌,他才移动脚步,失神地朝家走着······
走近庭院,隔着残破的篱笆围墙,老俞头看见老井旁、中庭里到处都是肆意生长的葵菜和野谷;刚刚推开破旧的竹门,野兔见人就钻进狗洞中,还自以为自得其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曾经炊烟袅袅、庭院整洁的家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人去屋空、人亡园荒。
老俞头只好割下庭院中的野谷舂米做饭,采摘野葵当作菜。饭菜做好了却不知道要端给谁吃。
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老俞头向东望去,尽是衰败荒凉的景象,茫然地落下两行浊泪,沾湿了衣襟,只剩下身后夕阳下的荒凉庭院与自己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