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解读小设计
《所见》解读小设计
朱煜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解读分析】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善于观察,用心感受,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生活中的美好。看,一个画面正在我们面前展开一
一个牧童斜坐在黄牛背上,黄牛慢慢地在林间漫步,不时停下来,啃食几口鲜草。牧童手拿竹笛,忽而吹出一首欢快的曲子,忽而干脆放下笛子,引吭高歌。这歌声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明亮,好像把整个树林都给震动了。突然,牧童停止了歌唱,他慢慢地站起来,眼睛直直地盯着头顶上方的树枝。哦,原来树枝上停着一只知了,它正大声地叫着。看,牧童慢慢地伸出了手,想要抓住它。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动态。牧童骑坐牛背,大声唱歌,真是悠闲自得极了。然后写小牧童捕蝉,按理捕蝉依然应该通过动态来表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通过静态来写。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那神情真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有趣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后来,小牧童怎样捕蝉,是否捕到,诗人都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全诗用字简洁,由动到静,节奏起伏,很是吸引人。诗人写了一个牧童,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那么该如何做呢?最常用的方法是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在了解诗意之后,教师分步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由简到繁地进行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其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之中。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片段设计】
一、表演情境
1.刚才我们读了诗,了解了诗歌大意。这首诗就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我想邀请一些同学上来,把诗里面的意思表演出来。
2.选择一个学生上台。准备一把小椅子作为道具。布置要求:台下的学生读诗,读得慢一些。台上的学生根据诗意来表演。表演的学生可以“自说自话”,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表演。
(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要有即时性的指导,对表演精彩的地方要及时点评。尽量多邀请一些学生表演,并通过指导,使表演的质量越来越好,与诗歌大意越来越贴近。)
预设指导性提问: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牧童是如何发现藏在树叶间的知了的?会怎么想?
牧童闭口立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
(这些提示是对下个环节写段内容讨论的铺垫。)
二、讨论写段
1.写什么。
看了同学们的表演,如果请大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你会写哪些内容?重点写什么?为什么?(将学生交流的内容分成“发现知了前、发现知了时、发现知了后”三个部分分开板书。)
2.怎么写。
选择上面提到的三个部分中的第一、二部分,组织讨论,梳理出动作、神态细节。板书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3.选择片段,辅导学生进行口述。
三、学生练习
1.把自己当作牧童,写一个小故事。(如果你想把自己当作诗人来写这个故事,也可以,但难度更高些。)
2.教师巡视指导。(指导之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大的习作空间。)
四、交流讲评
评价标准:
1.只能逐句翻译诗歌。
2.能结合诗意进行一定想象,表达流畅。
3.能结合诗意展开合理想象,细节生动,表达流畅。
(评价标准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参照,不做评分用。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知识链接】
袁枚( 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等。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4321.html
朱煜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解读分析】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善于观察,用心感受,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生活中的美好。看,一个画面正在我们面前展开一
一个牧童斜坐在黄牛背上,黄牛慢慢地在林间漫步,不时停下来,啃食几口鲜草。牧童手拿竹笛,忽而吹出一首欢快的曲子,忽而干脆放下笛子,引吭高歌。这歌声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明亮,好像把整个树林都给震动了。突然,牧童停止了歌唱,他慢慢地站起来,眼睛直直地盯着头顶上方的树枝。哦,原来树枝上停着一只知了,它正大声地叫着。看,牧童慢慢地伸出了手,想要抓住它。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动态。牧童骑坐牛背,大声唱歌,真是悠闲自得极了。然后写小牧童捕蝉,按理捕蝉依然应该通过动态来表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通过静态来写。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那神情真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有趣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后来,小牧童怎样捕蝉,是否捕到,诗人都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全诗用字简洁,由动到静,节奏起伏,很是吸引人。诗人写了一个牧童,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那么该如何做呢?最常用的方法是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在了解诗意之后,教师分步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由简到繁地进行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其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之中。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片段设计】
一、表演情境
1.刚才我们读了诗,了解了诗歌大意。这首诗就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我想邀请一些同学上来,把诗里面的意思表演出来。
2.选择一个学生上台。准备一把小椅子作为道具。布置要求:台下的学生读诗,读得慢一些。台上的学生根据诗意来表演。表演的学生可以“自说自话”,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表演。
(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要有即时性的指导,对表演精彩的地方要及时点评。尽量多邀请一些学生表演,并通过指导,使表演的质量越来越好,与诗歌大意越来越贴近。)
预设指导性提问: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牧童是如何发现藏在树叶间的知了的?会怎么想?
牧童闭口立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
(这些提示是对下个环节写段内容讨论的铺垫。)
二、讨论写段
1.写什么。
看了同学们的表演,如果请大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你会写哪些内容?重点写什么?为什么?(将学生交流的内容分成“发现知了前、发现知了时、发现知了后”三个部分分开板书。)
2.怎么写。
选择上面提到的三个部分中的第一、二部分,组织讨论,梳理出动作、神态细节。板书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3.选择片段,辅导学生进行口述。
三、学生练习
1.把自己当作牧童,写一个小故事。(如果你想把自己当作诗人来写这个故事,也可以,但难度更高些。)
2.教师巡视指导。(指导之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大的习作空间。)
四、交流讲评
评价标准:
1.只能逐句翻译诗歌。
2.能结合诗意进行一定想象,表达流畅。
3.能结合诗意展开合理想象,细节生动,表达流畅。
(评价标准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参照,不做评分用。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知识链接】
袁枚( 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等。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